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柯隆:在東京逛舊書店買了一幅複製的油畫。真品沒有賣的,即便有賣的,我也買不起。好在我的目的不是淘金,而只是掛在家看看。這幅畫很有意思:左邊畫的是一個鳥籠,鳥籠的頂上是一隻木雕的小鳥,畫的右邊是疊放著的幾本書,最上邊一本書打開著,從書頁里長出幾根樹枝,樹枝上歇著一隻小鳥,靜靜地看著那個鳥籠上的木雕小鳥。這幅畫的寓意非常明顯:這只小鳥通過讀書獲得了自由!或者説,小鳥離開鳥籠要到書裏去尋找自由。我不知道這福畫的原作者是誰,説實話那對我來説不重要,重要的是畫本身。而且,我相信別人看這幅畫可能讀出別的寓意,很正常。
|
柯隆 |
人的自由,至少有兩種:一種是身體上的自由,另一種是精神上的自由。二者皆不可少,但如果非要選擇其中之一的話,我認為精神上的自由更重要。
回顧一下改革開放,無論怎麼説那都是一件大快人心的創舉。之前的毛澤東時代,不僅在身體上,而且在精神上剝奪了人民的自由。所以,改革開放還給了人民一點自由,所有人都歡欣鼓舞地支援。雖然在改革開放初期有一股逆流,叫作反對資産階級自由化。我到現在都不明白,什麼叫資産階級自由化。難道無産階級就不應該享有應有的自由嗎?
改革開放不久,中國就放鬆了出國留學,但起初是公費留學。能公費留學的有兩個條件:第一學習拔尖,第二上邊有人。像我這樣學習不好、上邊無人的人,留學對我來説就好像有人跟我説中國快要進入共産主義了,一個連夢想都不是的幻想。
到了80年代後期,中國開始放鬆了對自費留學的管制。這意味著上邊沒人,但只要學習拔尖,出國後能夠拿到獎學金的年輕人也能夠出國。另外,還有一種人,那就是在海外有親戚的,得到親戚援助的也可以出國。所以,第一波留學熱實際是公派留學,第二波就是自費留學。我的家族血緣太保守,沒有一丁點兒海外關係。所以,我的出國留學完全是偶然,得到一個外國(日本)朋友的資助,後拿一點獎學金,外加打一點工,完成學業。
國內有研究留學史的人把80年代初的留學熱(公費留學)稱作第一波留學浪潮。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留學熱叫第二波留學浪潮。我是1988年到日本名古屋留學的,屬於第二波。2000年以後的留學被籠統地稱為第三波留學浪潮。這種劃分其實有點虎頭蛇尾,真正進入第三次浪潮實際是在2010年以後。
還是回去考察留學生的求學之路。我一直認為,中國最一流的人才大部分都流向了美國,我去哈佛、MIT、史丹佛考察,一句話,那才叫學府。在那裏,你只要有本事(學力),也有能力(經濟實力),你可以在學海裏任意馳騁,沒有任何人來牽制你的思想。到歐洲留學的主力軍應該是中國的二流人才。我到過牛津和康橋,在那裏讀書是享受。到日本來留學的基本來説就是我這類三流四流的學生居多。我這樣説絲毫不是謙虛,這是事實。
當然,我説的所謂一流、二流、三流,是我們這些人在國內的排行。至於説出國後一流的還是不是保持一流那是另外一回事。據我觀察,第一波留學浪潮出來的公費留學生中,有好多人其實後來並沒有好好讀書。試想,他們每個月拿2000美元左右的獎學金,另外還有住房補貼等等。當時,國內白領每月的工資也就幾十塊人民幣,很多公費學子就在家打小算盤,把公費得到的獎學金存起來,另外,再去打打工,這樣讀完碩士,讀博士,五、六年下來怎麼也有20-30萬美元的存款。金錢的誘惑下誰還去讀書呢?所以,我認為公費公派留學實際是不成功之舉。也就是説,獲得自由的小鳥就沒有再去刻苦讀書了。
我去美國,經常遇到在那裏生活10年-20年的中國人,英語仍然一塌糊塗。這樣的情況在日本也隨處可見。我武斷地説一句,有些「才子」出國後基本沒有讀書。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