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政府取代了市場
2018/12/13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柯隆: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年,今天的中國經濟規模已經是世界第二,這是中國人引以自豪的。但是必須明確一點,1978年以前的中國經濟為什麼會陷入崩潰的邊緣?而這40年的中國經濟為什麼能取得奇蹟般地增長?一句話就是看是否能夠正確定位政府的職能,當政府取代了市場,資源配置的效率就必然下降。
共産黨的第18大有一個文件表明要充分發揮市場的調節機制,這個認識是正確的,但問題是在具體落實的過程中不難發現政府取代市場的行為。
|
有一個不解的問題,我們在國外,比如日本和法國,可以很容易看到很多經營了兩三百年的公司,而在中國企業幾乎都很短命,企業短命也就意味著企業家短命。跟國內企業家談話,你會發現他們都像出納,只要一張口就是錢,而很少聽到他們談起理念。你也很難發現他們有什麼個人的興趣愛好,除了掙錢和吃喝。
在網上可以找到很多調研來的數據,有的説中國民營企業平均壽命3年,也有説4年的,但不管幾年,總而言之大都短命。而你只要去問一問這些民營企業家他們最麻煩的是什麼,他們一定會告訴你跟政府打交道是最麻煩的。
但當你去跟政府的官員打交道,他們會堂而皇之告訴你他們為了支援企業做了多少工作,説實話,我並不完全懷疑這些官員的言詞。他們應該是做了一些工作,只是很多時候好心並不一定辦好事。
這些年,國內的經濟學家們有關於産業政策是否必要的爭論,不久前還有一個50人大會,也就是一群知名的經濟學家聚集在一起討論對經濟運作的認識,以及經濟政策的實施。但這種討論往往會落腳到意識形態的紛爭上。其實,意識形態往往是一個人的人生觀或世界觀,很難判定對或錯。
産業政策也無所謂對錯,需要討論的是今天的市場是否透明,監管是否合理。就像以前經濟學家們爭論市場機制是否有效一樣。後來有經濟學家提出市場資訊不對稱,所以市場機制不是萬能的。今天的中國市場應該説極不健全,政府不當干預,企業違規行為,等等這一切都使得市場很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