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真的長壽過頭了嗎?
2016/09/14
這種「亂撒錢」的經濟政策,受到了廣泛的批判,有的人認為他這種行為其實是在為約一年後舉行的大選變相「拉票」。到了2009年1月,日本 「言論NPO」面向社會各界展開的問卷調查顯示,麻生政權執政百日之際,其政權的支持率下降到11%,遠遠低於上兩界政權當政百日後的調查,有關麻生政權支持率大崩盤的主要原因,60.1%的人認為他在公眾場合連續發言失誤,喪失了身為國家領導人的存在感;其次有55.1%的人認為麻生政權發放生活定額補助金,實施沒有實效的撒錢措施,顯示了政策上的黔驢技窮。結果在第二年的大選中,自民黨等痛失政權,而安倍政權今年8月出台的投入28兆日元的經濟對策中,也有類似麻生「亂撒錢」的措施,很多專家認為不會産生經濟效果。
日本如此拙稚的經濟政策層出不求,與日本政治家為拉選票,提高支持率不擇手段有關。日本是一個政治成本非常高的國家,是世界上選舉最多的國家,這與日本的議會內內閣及給予首相無限制的解散權等政治制度相關。每次國政選舉,都要花費國民幾百億日元的稅金,而頻繁選舉造成政治家沒有長遠的政策眼光,整天專注於「政局爭鬥」。所謂為「政局爭鬥」,就是不重視國計民生的長遠利益,而是專注於政權、選票、黨益、議員所代表的地方利益和支援團體的利益。
為「政局」而爭鬥,就需要「數的原理」,使日本政治家,或曰「政治商人」冗員不減,比如歷屆政府一直在高喊削減議員數量,但只是「乾打雷不下雨」。日本現在國內議員為眾議院475人,參議院242人,總數為717人;而美國下議院為435人,上議院為100人,總數為535人,如果按照人口來算,美國的人口約是日本的2.5倍,按照美國的比例,日本眾參兩院議員200名出頭就足夠,而日本在財政如此艱難的情況下,為什麼不進行國會「減肥」?
從地方上來看,美國最大的紐約市只有50多名議員,而東京都達120多名,在總人口差別不太大的情況下,橫濱的議員數量是美國洛杉磯議員數的約5.7倍,日本僅都道府縣議員就多達2700多人,市區町村議員達31000多人,國會議員的收入年間約2200萬日元,日本地方議員收入不等,但有多種資料顯示,無論國會議員還是地方的議員,日本議員的收入都為世界議員收入之首,日本在如此困窘的財政狀態下,真的需要如此昂貴的「民主成本」嗎?
冗員氾濫,揮霍浪費,不懂量入而出,這些政治上的弊病,都是造成日本財政債臺高築,引起日本國民普遍不安的原因,政治家不應該抱怨90歲的老人感到不安,應該反身自問你們是怎樣造成了這種國民的不安?
對於島田裕巳的觀點筆者也完全無法認同。老人絕對年齡的提高,也標誌著健康年齡的提高,據日本共同社2015年8月28日報道,日本人的健康年齡男子為71.11歲;女子為75.56歲,男女均為世界第一,這也標誌著可工作、可奉獻的年齡的延長,經驗豐富的老年人的健康年齡的延長,是在長壽時代新産生的生産力、社會經驗、人生智慧的財富,目前對這種財富的開發還遠遠不夠。
而認為日本老人活得過長的這種社會輿論,對整個社會心理的安定有害無益,人們只有認為自己會有一個安居樂業的晚年時,才會有對未來充滿信心的安定心態,促使人們在青年時勤奮,中年時努力,老年時安心。如果老人被看成社會的累贅,那麼每個人都會因為對未來的不安而缺乏安定無憂的心理,帶來精神與生活上的困擾,因為每個人都會有老年。老有所養的社會保障系統,不僅是保證老年人的老後生活幸福無憂的社會機制,也是維持全體國民心理安定的重要體系。
![]() |
張石 |
壽命延長是一種社會進步和發展的必然産物,是一種客觀事實,從主觀感情上來抱怨沒有任何意義,重要的是要發掘老齡化社會中所蘊藏的巨大的積極的能量,並認真面對並解決老齡化社會所必然遇到的社會問題。
(1) 「關於麻生副總理的激烈言辭‘高齡者造成了不景氣’」NEWSPOSTSEVEN,2016年7月8日,http://www.news-postseven.com/archives/20160708_427922.html?PAGE=1
(2) 同上。
(3) 同上。
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
張石 簡歷
1985年,中國東北師範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研究所畢業,獲碩士學位。1988年到199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94年到1996年,東京大學教養系客座研究員,現任日本《中文導報》副主編。著有《莊子和現代主義》、《川端康成與東方古典》、《櫻雪鴻泥》、《寒山與日本文化》、《東京傷逝》、《孫中山與大月薰—一段不為人知的浪漫史》等著作。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