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年前的中國反日遊行中,日本汽車企業遭受了最大打擊。日系乘用車份額一度降至7.6%,還不到「尖閣諸島(中國名:釣魚島)」國有化之前的一半。而到抵制運動已暫告平息的2013年下半年,恢復到了19%左右,但今年8月僅為15.1%。問題並非反日情緒,而似乎是在於日系車企的經營決策遲緩。
「如果不能不斷推出新車,就將在競爭中失敗」,北京市內的一家本田系專賣店營業負責人正感到焦慮。截至春季前後,本田的SUV「CR—V」倍受歡迎,但由於受歐美企業競合車型的擠壓,銷售已經踩下了急煞車。
8月德國福斯和美國通用汽車銷量增長約10%,但日産汽車和本田連續2個月出現了同比下滑。而豐田截至7月也連續2個月出現下滑。東風日産乘用車公司總經理打越晉表示,「已經感覺不到‘反日’情緒」。那麼,為何仍持續陷入苦戰呢?
原因之一或許是在截至2013年下半年的「失去的1年」裏,經營決策出現了空白期。猶如是在抓住日本企業推遲增産投資和新款車投放的空隙,歐美企業通過工廠建設等舉措擴大了領先優勢。
人工費上漲和反壟斷強化等負面因素很多,但歐美企業並沒有放慢對華業務擴張的跡象。這似乎體現了與擔心「反日」情緒再次升溫、投資態度消極的日資企業之間的態度差異。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