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尖端潛艇「翔龍」交付,面臨維持技術難題
2019/03/19
川崎重工業3月18日向日本海上自衛隊交付潛艇「翔龍」。該潛艇採用了不依賴空氣推進系統和魚雷干擾裝置等最尖端技術,顯示了日本造船技術的高實力。另一方面,該潛艇曾被期待為維持防衛技術作出貢獻的出口則進展不順。小松已停止面向陸上自衛隊的一部分裝甲車的開發,創造高性能武器裝備的産業基礎也有可能動搖。
「翔龍」長84米,水下航速為20節。借助不依賴空氣推進系統,具備無需長時間浮上的潛航能力。使用高張力鋼板,提高了耐水壓性能,同時配備了干擾敵方魚雷,保護自身的裝置等。
![]() |
3月18日交付了日本最尖端潛艇「翔龍」(川崎重工神戶工廠) |
「為能夠乘坐世界最強潛艇感到自豪」,18日在首次出航之前,艇長阿部純一對自衛隊員等如此表示。得到日本先進技術支撐的潛艇對於自衛隊員來説似乎是感到放心的存在。
日本政府正在推進到2021年度形成22艘潛艇體制的防衛力強化政策,隨著此次「翔龍」交付,將達到19艘體制。雖然還存在老舊艦艇的更新需求,但今後川崎重工和三菱重工輪流每年建造的系統能否保持仍是未知數。
如果不能持續建造,此前培育的先進建造技術的維持將變得困難。作為解決舉措之一受到期待的是對澳大利亞的出口。日本根據新制定的「防衛裝備轉移三原則」,嘗試出口「翔龍」和同型艦。不過,在建造地點等方面顯示出靈活姿態的法國2016年贏得了訂單。
法國計劃的可行性面臨疑慮,認為有可能重新討論的猜測一度擴大。但2月澳大利亞政府與法國正式簽署協議。日本防衛省也表示「澳法兩國的手續取得進展,我們已不可能參與」。據稱現階段沒有來自其他國家的洽購。
成為技術維持前提的是作為業務的盈利性。小松停止面向陸上自衛隊的車輛開發,也是因為自衛隊的海外派遣減少,車輛的需求萎縮。如果潛艇的採購數減少、出口也變得困難,人員和設備的維持將成為沉重負擔。
防衛企業屬於開發競爭激烈,同時重組劇烈的産業。日本維持潛艇技術基礎的課題迅速浮出水面。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