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之間貿易規模的縮小正對海運企業的經營構成影響。由於貿易量的縮小,中日貨物海運航線的價格競爭日趨激烈。連接兩國的貨櫃貨船的基本運費甚至出現了負值等情況。
「目前市場運價導致每週近億人民幣的虧損」,2014年6月,一封公開信被寄到了上海航運交易所總裁張頁的手上,信中要求對低價傾銷進行整治。據該公開信稱,2014年5月中日航線上,由3家公司聯合組成的中國大型海運企業設置了價格競爭,這使得貨櫃貨船的運費出現了負值。
據在上海設有總部的某中日合資物流公司的負責人稱,20英呎標準貨櫃的基本運費為約負1萬3600日元,該公司只能通過增加約3萬3600日元的燃油等各種特殊附加運費,來提高總運費。
在2007~2009年的雷曼危機前後,中國就曾出現很多負運費和零運費的情況。為了徹底剷除價格競爭,2009年夏季中國政府開始規定航運企業向上海航運交易所上報運費。受此影響價格競爭雖一時有所收斂,但中日貿易規模的縮小似乎正使得價格競爭「重燃」。
另據中國海關總署的統計,2013年中國的對日貿易總額同比下滑5%,連續2年出現減少。而中國整體的貿易總額則連續4年實現增長。中日貿易規模縮小的趨勢正變得愈發明顯。
中日航線距離較近,但貨物量較多,中國許多中小海運企業都參與其中。由於無法實現盈利,日本的大型海運公司幾乎沒有使用貨櫃船從事相關業務。日本海運企業相關人士稱,「日本海運公司的市佔率還不足10%」。
(土居倫之 上海)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