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財長及央行行長會議於華盛頓時間4月20日下午閉幕,會議宣佈G20承諾向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注資4300億美元。雖然這是設法為應對歐洲債務危機構建了安全網,但美國、日本、中國以及德國等G20各國間的相互不信任情緒和圍繞國際金融秩序的意向仍存在巨大分歧。注資協議舉步維艱,反映出世界經濟和金融市場的穩定仍然任重道遠。
中國的動作
此次G20會議最大的焦點是向IMF注資。各方博弈自2月下旬在墨西哥市召開上次G20財長會議前就已經展開,主角是中國。 「中國將注資1200億美元」,此前這樣的傳聞在相關人士之間傳遞,認為中國為加強在IMF的發言權可能注入鉅資,日本財務省認為為了不能讓中國搶在前面,應該直接聽取中國的聲音。於是,2月19日日本財務相安住淳和中國副總理王岐山進行會談時提到了向IMF注資的問題。
日本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2大IMF出資國。但如果中國在向IMF注資搶先,在國際金融秩序中日本作為亞洲領導者的地位就可能受到威脅,這就是日本此次搶先宣佈向IMF注資600億美元的理由。
但中國的態度卻發生了轉變。中國輿論認為中國沒有理由救助富裕的歐洲。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當局的態度開始變得強硬。國際金融相關人士表示,因德國對歐洲金融穩定基金(EFSF)持慎重態度,中國對德國的不信任感有所加強。
美繼續拒絕注資
在19日的美日財長會談上,美國財長蓋特納對安住財務相表示,「對日本承諾注入資金表示歡迎」。但美國政府一直到最後都拒絕注入資金。這是因為美國國會對德法和中國存在強烈的不信任感,認為「歐元問題首先應該由德法自行解決」,「中國此舉是希望增強在IMF的發言權」,因而美國政府注資意向沒能獲得本國國會批准。
注資金額最終得以完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IMF總裁拉加德將增資目標從5000億美元下調至逾4000億美元,然後對各國承諾注資情況進行「實況轉播」,以此督促持消極態度的國家,這種敲打政策發揮了一定作用。
在G20會議開幕的19日之前,由於中國私下裏表示對注入資金持積極態度,IMF終於獲得了逾4300億美元的注資承諾。G20閉幕後的記者會上,IMF總裁拉加德表示,「所有國家都採取了積極行動」。但中國和巴西將在今後才能正式公佈注資金額。不過克服危機的火種仍然沒有熄滅。
(矢澤俊樹 華盛頓報道)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