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計全球新興經濟體與發展中國家的合計國內生産總值(GDP)最快將在明年首次超過已開發國家和地區。如考慮物價水準、扣除匯率波動因素,按購買力平價標準進行比較,今年將基本相當,隨著中國和印度的高速增長,估計明年將發生逆轉。這意味著新興經濟體作為消費市場的地位正在提高。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推算的經濟發展階段所對應的分類,美國與歐元區、日本、英國、南韓、新加坡、台灣等34個國家和地區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去年實際GDP合計為40.3萬億美元。另一方面,包括中國、印度與巴西等金磚國家、中東歐、拉美、非洲在內的其他150個國家和地區為38.6萬億美元。
根據各國的增長率來推算,預計今年雙方基本相當,均為41萬億美元以上,到明年新興經濟體一方將會超出已開發國家和地區。按名義GDP合計額進行比較,預計今年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為27萬億美元,只有已開發國家和地區的6成。
按購買力平價計算,雙方的差距在本世紀初約10萬億美元,但以2008年秋的全球金融危機為契機,拉近很多。新興經濟體一方儘管在2009年出現減速,但仍維持正增長,縮小了與呈負增長的已開發國家的差距。
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GDP(2011年)從各國情況來看,位居第1的美國為15.1萬億美元,其次是中國,達到11.3萬億美元,分列3到4名的日本和印度都為4.4萬億美元。但日本到明年肯定會被印度甩開。
新興經濟體及發展中國家人口多,與已開發國家相比,每人平均GDP只有後者的6分之1。雖説是購買力平價,但GDP總額已經擴大到與已開發國家不相上下的規模,作為消費市場,今後肯定還會進一步持續增長。
(佐藤大和 新加坡報道)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