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韓三國3月26日在南韓首爾舉行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的首輪談判,邁出了開展經濟合作的第一步。圍繞領土問題,中韓一直堅持對日強硬路線,促使兩國參加本次談判的背後推手是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宣佈參加泛太平洋經濟合作協定(TPP)談判。日本希望以經濟領域的對話為突破口來修復與兩國的關係。
「儘管政治上困難重重,但還是開始了談判,從這一點上也證明了日中韓FTA的價值」,擔任日本首席談判代表的外務審議官(負責經濟)鶴岡公二在會議一開始強調了意義。在這次歷時3天的談判中,將整理出談判的開展方式和要解決的課題等。第二輪談判將在中國舉行。
中方也表示希望與日韓兩國共同努力,儘早取得積極的效果。亞太地區自由貿易圈的形成正在美國的主導下進行,中國擔心被排除在外。
中國擺脫不了以國有企業為主的經濟,很難加入到市場開放程度很高的TPP。由於這個原因,因此積極構築中日韓FTA、由東盟和中日韓等共同參加的東亞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等「排除美國」的框架。
南韓的態度也隨著TPP而不斷發生變化。自2010年開始中日韓FTA産官學聯合研究以來,日韓兩國的想法就一直存在分歧。南韓的尖端零部件等依賴日本,對日貿易屬於慢性逆差,因此覺得和日本的FTA看不到什麼好處。但現在南韓對中日韓FTA表示積極態度是因為日本表示參加TPP談判,而擔心在智慧財産權等貿易外的多國間規則制定中落後。
去年5月中韓兩國就開始FTA談判達成一致,明顯將雙邊談判擺上了優先位置,但2月份上任的南韓總統朴槿惠在第一次國務會議上就提到中日韓FTA,指示「要認真進行準備」。隨著三個國家的新政府起步,中日韓FTA談判開始走上舞臺。
日本策劃的三國框架是通過與南韓合作來迫使中國做出讓步。中日韓計劃5月底在首爾舉行首腦會談。日本外務省官員表示:「我們正在傳遞這樣一個信號:無論是中國還是南韓,和日本的關係都不能再這樣繼續下去」。
朴槿惠總統在演講中指出:「施害者與受害者的立場即使再過一千年也不會改變」。中國前外長、中日友好協會會長唐家璇推遲了3月份的訪日安排。尖閣群島(中國名:釣魚島)和竹島(南韓名:獨島)以及歷史問題仍是日本與兩國關係的火藥桶。一名日本政府人士稱:對於中日韓三國新政府來説,「能否控制好不因個別問題而導致總體關係惡化」將成為共同的課題。
中日韓FTA一旦實現,東亞將會誕生一個佔全球GDP約20%的經濟區。但要想讓中韓兩國下調對日本産品徵收的高額關稅等還存在很大的困難。現實的情況是中國在更多地考慮與美國主導的泛太平洋經濟合作協定(TPP)相抗衡,談判的焦點也尚未明確。
如果從進出口額來看,中國是日本的最大貿易對象國,南韓則排名第三。日本希望中韓取消對日本産品徵收的關稅。對於來自中韓的産品,日本只對其中的2~3成徵收關稅,而中國則對來自日本的7成産品徵收關稅,南韓也對5~6成的日本産品徵收關稅。
日本尤其希望取消工業品的關稅。中國為保護國內産業,對進口轎車徵收高達25%的關稅,相當於美國關稅10倍的水準。
另外中國還對液晶器件徵收5~12%、對工具機徵收9.7%的關稅。如果這些關稅能取消,日本廠商將會提高在中韓市場上的競爭力。但另一方面,日本也有可能被要求取消白米等農産品的關稅。
中韓在中日韓FTA談判中走到了前面。日韓原來開展過經濟合作協定(EPA)談判,但在2004年以後中斷,實際上是將日本拋到了一邊。
以日本宣佈參加TPP談判為契機,中日韓FTA終於開始有所動作,但日本政府相關人士一致認為「FTA的具體前景還沒有絲毫眉目」。當前還存在保護智慧財産權等中國難以接受的焦點問題,想儘早簽訂FTA非常困難。
相關報道:
日本展開一連串貿易談判
美國TPP戰略的3個目的
中日美的TPP「三國殺」
世界貿易秩序正發生顛覆性變化
日美汽車關稅協議的背後
安倍與歐巴馬的TPP攻防
全球貿易正醞釀新規則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