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美國是否退出量化寬鬆,全球金融市場正搖擺不定。自美聯儲主席伯南克談及年內將退出量寬已經過去了大約8周。諸如大量熱錢從新興市場流出等狀況,全球市場陷入混亂。面對美聯儲錯綜的資訊,越來越多的市場人士感到困惑。
本月11日美國道瓊斯30種工業股平均指數再創新高。原因是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7月10日公開了此間的會議主旨(6月18日~6月19日),市場解讀認為,對量寬持積極態度的「鴿派」主張在會議內容中得以體現。美聯儲推出第三次量化寬鬆(QE3)政策後,每月買入850億美元的美國國債等資産。如今市場最為關心的就是這一買入操作將從什麼時候,以怎樣的幅度縮小。
會議主旨的內容顯示,FOMC多數成員認為勞動市場需要進一步改善,並以此作為減小買入額度的條件。對於已經做好9月份退出量寬準備的市場人士來説,這無疑是一個令人放心的消息。不過,市場仍然存在些許疑慮。在會議主旨的另一段表述中指出「FOMC半數成員希望在年內停止買入」。如果單看這段內容的話,又可解讀為美聯儲將儘早退出量寬。因此,市場表現出困惑也是固然。
美聯儲的資訊為何如此錯綜。解釋其中理由的關鍵,在於FOMC的人員構成。決定美國金融政策的FOMC由19人組成。其中持有表決權的是包括主席伯南克在內的7個理事,以及紐約聯邦儲蓄銀行總裁杜德利和輪值的4個地區的聯邦儲蓄銀行總裁,共12人。剩餘7個地區的聯邦儲蓄銀行總裁沒有表決權,只參加成員討論。在具有表決權的12個成員中「鴿派」佔比較高。而沒有表決權的地區的聯邦儲蓄銀行總裁中像Fishie Dallas等對繼續實施量寬持慎重態度的「鷹派」人士則不在少數。因此從19個成員整體來看,主張年內停止國債購入(儘早收縮量化寬鬆)的人佔了半數。
其實,圍繞量化寬鬆是否繼續或者退出,FOMC內部也存在意見分歧。造成資訊錯綜複雜的就是這個原因,當然另一個因素是伯南克主席不盡一致的表態。
(伯南克此間的一系列表態)
5月22日 「今後幾次的FOMC會議上可能會決定減小購入量。」
6月19日 「根據經濟狀況年內將放慢購入節奏,明年中期結束購入操作。」
7月10日 「直至將來,美國經濟都非常需要寬鬆的金融政策。」
這8周時間裏,金融市場因為伯南克的表態而不知所措。5月的發言之後,解讀為量寬即將退出的投資者爭相規避風險。這導致了包括日經平均股價在內的全球股價的暴跌。接著在6月的FOMC後的記者會上,伯南克又談到了具體退出量寬的日程。投資者開始從亞洲及新興市場撤走資金,導致印度和土耳其等國面臨貨幣貶值壓力。
伯南克的真正意圖到底是什麼?7月10日的演講也許能提供了一些線索。當被問及退出量寬會不會引發市場混亂時,伯南克表示,「避免了未來更困難的狀況」。
如果市場判斷認為量寬還將持續的話,資金就會流入高風險的資産領域,這可能導致資産泡沫。FOMC部分成員表現出了這樣的警惕。因此,伯南克先故意表示要儘早退出量寬,而當這一認識普遍被市場接受後,他又拋出了將繼續實施量寬的言論,以消除市場混亂。這樣的解釋應該可以成立。
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與市場一直依賴於史無前例的美國量化寬鬆政策。而圍繞量寬的出路,FOMC也確實存在意見上的分歧。可以説市場的困惑完全反映了FOMC內部的混亂。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美洲總局 編輯委員 西村博之
相關文章:讀解伯南克國會證詞的軟與硬
伯南克葫蘆裏賣的什麼藥
伯南克是「鷹派」演員?
伯南克鬆開油門踏板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