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議定書》終結的開端
2011/12/12
![]() |
中國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左)和美國氣候變動問題特使史登(右)在COP17上 |
COP17曾步履維艱,就算把會期延長了一天也始終無法達成一致,現在總算是找到了讓主要國家全都加入下一期框架的路徑。
此次會議取得的一項重大成果就是在《京都議定書》中不承擔義務的中國和印度等新興國家和脫離議定書的美國都承諾將加入下一期框架。此次會議突破了將已開發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劃分固定在1997年時的「京都體制」,成為主要國家都參與、共同防止氣候變暖的平臺。
會議還成功設定《京都議定書》的第二承諾期,避免了2013年以後出現對策空白期。但由於日本、加拿大、俄羅斯未承諾數字指標,因此《京都議定書》所覆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從全球的26%縮小到17%。同時,COP17也意味著1997年誕生的京都體制「終結的開始」。
儘管最終協議可以説是體現了日本政府提議的從京都體制切換到一籃子下期框架的主張,但日本也並不是就可以開懷。為了讓下期框架更具實效性,日本有必要與各國加強合作,更加積極地削減溫室氣體。
日本將要在下期框架生效之前提出自主性目標並賦予實施。擺在日本面前的課題是接受核電站事故的教訓,在徹底調整能源政策的同時重新構築溫室氣體對策,以堅決果斷的對策讓日本領先於世界的環境技術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這將實現環境與經濟的雙贏。
(日經新聞編輯委員 瀧順一 德班報道)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