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供應量降至8分之1,價格上升
2020/05/12
虛擬貨幣比特幣的供應量在5月12日上午再次減半。面向市場供應量減為最初的8分之1,押注供求緊張的投資者的資金正在流入。在全球的中央銀行增發貨幣的背景下,似乎存在比特幣作為對通貨膨脹的抵抗力強的資産而獲得重估的一面。
![]() |
比特幣(reuters) |
比特幣沒有中央管理者,因此,網路參與者需要進行確認交易所需的複雜計算工作。這被稱為挖礦(Mining),作為報酬而新的比特幣被發行,並向市場供給。
這一報酬減半的時期為「減半期」,此次是第3次。首次減半期是2012年11月,報酬從50BTC(比特幣的單位)降為25BTC。而在此次的減半期降至6.25BTC。
出於新增供應量減少、容易出現供不應求的看法,在過去2次減半期,價格出現上升。在今年2~3月的暴跌局面下出現同樣趨勢,資訊網站CoinDesk的數據顯示,比特幣價格5月8日達到1萬美元,達到3月低點的2倍。
![]() |
不過,上漲的背景不僅有經驗法則。對沖基金都鐸投資(Tudor Investment)的創始人Paul Tudor Jones在面向投資者的報告中表示,「比特幣相當於1970年代的黃金。(本基金)或將持有期貨」,暗示展開投資。
背景是資金的充裕。全球中央銀行為抑制新冠對經濟的影響,啟動貨幣寬鬆,增加了法定貨幣的供給。在理論上,容易出現貨幣價值下降、物價上漲的通貨膨脹。相反,新增供給持續減少的比特幣的貨幣價值則容易上升。1970年代主要國家受到通貨膨脹加劇困擾,黃金價格上升。
不過,比特幣價格能否走上復甦態勢仍是未知數。比特幣佔虛擬貨幣整體總市值的份額目前為6成左右,與2017年的約8成相比有所下降。此外,中央銀行發行的數位貨幣(CBDC)的問世也給比特幣帶來逆風。如果具備資産支撐的貨幣出現,比特幣的存在感有可能進一步下降。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關口慶太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