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選情膠著,金融市場擔憂「政治空白」
2020/11/05
美國總統選舉於當地時間11月3日開始投計票,大部分州的計票工作接近完成。現任總統川普(共和黨)與指出其新冠對策不完善的前副總統拜登(民主黨)的激戰仍在持續。選戰最終塵埃落定需要較長時間,如果産生政治空白,有可能成為影響美國經濟的因素。
在小布希(美國第43任總統,共和黨)與高爾(民主黨)競爭的2000年大選中,選舉結果1個半月仍未確定,道瓊斯30種工業股平均指數在選舉後1個月裏一度下跌5%。
此次,原本新冠疫情就令前景有很強的不確定性。如果政治的混亂導致投資者心理進一步惡化,股價下跌和美元貶值的情況有可能暫時加劇。
![]() |
顯示計票情況的大螢幕(3日,美國德拉瓦州,reuters) |
金融市場一直預期拜登勝選、民主黨掌握眾參兩院多數席位的「Blue Wave」。民主黨提出2萬億~3萬億美元規模的鉅額追加新冠對策,市場強烈期待儘早啟動財政刺激。而共和黨在參議院選舉中也表現強勁,市場有可能不得不修改2021年以後的政策預期。
美國大選令輿論完全分裂,而川普和拜登的經濟政策原本就完全相反。拜登承諾在4年裏向可再生能源和基礎設施等領域投入2萬億美元。有估算認為如果加上社會保障費的增加等,財政支出的增加將在10年裏達到10萬億美元規模。如果成功實現,由於財政惡化和經濟改善預期疊加,長期利率將面臨上升壓力。
拜登的經濟政策以縮小收入差距為目的,其財源是對企業和富裕階層的大規模增稅。據估算,增稅額在10年裏超過4萬億美元,稅制改革的規模接近「川普減稅」(1.5萬億美元)的3倍。此外,拜登還計劃加強對股票和房地産交易的徵稅,根據制度設計,難免會對市場産生影響。
另一方面,川普一直承諾下調勞資負擔的工資稅等「第2輪減稅」。還在討論第1任期內未能實現的基礎設施投資,據估算,追加減稅的規模在10年裏將達到1.7萬億美元,公共投資為2.7萬億美元。此外,還提出了針對將生産基地從中國遷回美國的企業給予稅收優惠這一罕見的「美國製造減稅」。
成為市場混亂因素的是,如果川普連任、強硬的對外政策可能持續下去。美國與中國的關稅大戰處於暫時停戰狀態,但完全看不到在川普第2個任期內結束的跡象。高科技領域主導權爭奪也在加強,中美的裂痕有可能損害世界經濟的長期增長預期。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