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第4輪或是轉點
2019/05/14
美國5月10日進一步提高了對中國産品的關稅。一般認為關稅將推高進口商品物價,打擊美國本國經濟,但美國為何作出違反這種定論的判斷?其中背景似乎存在中美貿易的特性。據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的調查,美國前三輪納入制裁對象的來自中國的進口商品缺乏獨特性,即使被徵收關稅也難以提價的情況佔到7成。實際上,美國消費者物價保持了穩定。但是,如果川普式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進一步加強,遲早給美國經濟造成負面影響的可能性很高。
「關稅對於(在美國國內的)生産成本幾乎沒有産生影響,大部分由中國承擔」,在突然宣佈關稅提高的5日的推特(Twitter)上,美國總統川普如此表示。原以為這是川普式的「虛張聲勢」,但實際上這似乎是符合實際情況的發言。
如果觀察中美的物價,就比較能容易理解。美國消費者物價保持穩定。2019年4月比上年同月提高2.0%。雖然油價走低的影響減弱,物價略微上升,但低於第1輪對華懲罰性關稅啟動之前(2018年6月的2.9%)。
另一方面,中國的生産者物價波動劇烈。2018年6月為4.7%,但之後迅速下降,2019年4月僅為0.9%。2018年6月底和2019年4月底的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幾乎處於相同水準。雖説物價受很多因素影響,但在美國看不到來自中國的進口商品銷售價格因關稅而被推高的情況,反而感受到中國企業下調出口價格的可能性。
「價格彈性」是弄清實際情況的關鍵。這個數值顯示出價格變動導致需求在多大程度上增減。比如説某種商品價格上漲10%,需求因此減少了20%,那麼這個商品的「價格彈性」就是2。「價格彈性」如果超過1,則漲價容易導致需求下降,可視為「不易出現價格上升」。替代品能輕易找到的低附加值産品等屬於這種情況。
那麼,成為美國前三輪加徵關稅對象的來自中國進口商品的「價格彈性」處於什麼水準呢?結合世界銀行和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的數據進行調查,約7成「價格彈性」超過1,「不易上漲」。
這意味著中國方面在貿易戰中的地位較弱。針對美國此次決定促使來自中國的2500億美元進口商品的額外關稅提高至25%之際的影響,歐洲智囊組織EconPol Europe進行了推算。針對對象品類,美國的消費者物價僅提高4.5%,另一方面,中國的生産者物價將下降20.5%。實際上中國企業承擔了負擔的約8成,是令人吃驚的結果,但與中美的物價走勢符合。
實際上,中國的出口企業似乎正面臨降價壓力。美國《華爾街日報》報導稱,美國亞馬遜將減少因關稅影響而無法比其他競爭企業更低價銷售的商品訂單,中國出口企業的降價趨勢正在擴大。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