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起訴日本企業三菱材料的二戰遭強擄中國勞工,以該公司「全無誠意」為由於2月11日宣佈中止和解談判。雙方此前圍繞和解的文件及金錢方面的補償進行了協商,但原告方認為三菱材料謝罪態度不明確,令人無法接受。
40名前中國勞工及已故勞工的家人以二戰期間被強徵到日本並被迫從事嚴酷勞動為由,向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有關日本企業謝罪及賠償。北京一中院於2014年3月在中國首次受理了該類案件。
原告勞工方律師團在北京舉行了記者會並透露,在法院受理後,原告方很快就開始與三菱材料進行和解談判。該公司承認強徵的事實,提出了和解方案,向包括原告及其他人員在內的總計3765名被擄勞工每人支付人民幣10萬元等。
但原告方認為三菱材料在和解文件中謝罪態度模糊不清,並且未明確表示10萬元屬於賠償金,因此中止了談判。原告律師團的康健律師稱,如果在原則性的事實問題上讓步,將會抹殺真相。
律師團同時表示和解談判是「中止」而非「終止」,保留了重啟談判的可能。北京一中院預計最早將於在3月開庭審理此案。
三菱材料表示「關於個別的訴訟案件,暫時無可奉告」(該公司廣報與IR部)。據原告律師團透露,和三菱材料一起被起訴的日本焦炭工業(原三井礦山)截至目前為止尚未進行談判。
(山田周平 北京報道)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