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二戰期間日本企業強徵中國勞工問題,中國的法院3月18日受理了前中國勞工和勞工遺屬合計40人提起的要求賠償損失的訴訟。或許是間接受中日關係的影響,從2000年前後開始日本企業被捲入該類訴訟的情況開始增多,但法院受理據悉還是第一次。今後同樣的損害賠償訴訟可能相繼被提起。
|
提起訴訟的前勞工被媒體圍住(2月26日 北京市第1中級人民法院前、kyodo) |
據稱包括三菱材料等在內,二戰期間將中國人強徵至日本等國並強迫其勞動的日本企業共有35家,約有3萬9千名中國人成為強徵對象。這35家企業中目前有20多家現在仍然存在,今後這些企業將面臨著訴訟風險。
本月初其他前勞工團體向河北省唐山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了同樣的訴訟,雖然截至目前沒被受理,但是前勞工團體正探討向其他法院重新提起訴訟。
此次的損害賠償訴訟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2013年底參拜靖國神社、中國強化對日本批判的時機重合。直接的因果關係尚不清楚,不過在華日本企業之間不少觀點認為此事可能成為習近平領導層對日本施壓的一環。
原告方的辯護律師康健18日在北京市第1中級 人民法院受理了訴訟後表示,中國的法院為司法救濟開闢道路具有守護被害人人權和尊嚴的意義。
康健等人組成的律師團曾在日本提起過要求日企賠償被強徵勞工損失的訴訟。日本的最高法院2007年雖然承認了企業的加害事實,不過卻以中國方面自行放棄賠償請求權為由,判決原告敗訴。
原告方此次並不是針對日本政府,而是以日本企業為對象提起訴訟。原告方認為1972年中日共同聲明中提出的放棄賠償請求權不包括民間對日本的賠償請求。
日本政府的立場是「二戰期間中日間的賠償請求權問題包含個人的賠償請求權問題,在共同聲明發表後便不復存在」(日本官房長官菅義偉)。圍繞二戰期間的強徵勞工訴訟,日本對南韓也持同樣的主張。
在中日之間,2010年9月在東海發生海上保安廳的巡視船與中國漁船相撞事件後,中國強化了對日本的稀土出口限制。2012年秋季在尖閣諸島(中國名:釣魚島)國有化後的反日遊行中,很多日本企業成為打砸搶燒的對象。
3月15日中央電視臺(CCTV)在3•15特別節目中批評尼康的數位單反相機存在缺陷,16日上海市工商局要求尼康停售問題相機。
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等眾多政府機構也會配合央視。去年3•15晚會批評蘋果的産品保修在中國與其他國家存在區別對待,之後國有媒體紛紛追隨央視掀起了反蘋果運動。今年日本企業則成為批評對象,估計這將成為日企中國業務的新風險。
(山田周平 北京報道)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