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學領域的日本諾貝爾獎得主層出不窮。對此,1962年的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詹姆斯•沃森這樣説:「考慮到日本的科學研究水準之高,這是當然的」。然而,現實情況可能並非如此……
「今年的諾貝爾獎評選,我當然推薦了研究成果卓越的日本人」,曾獲得諾貝爾獎的某位日本研究人員理所當然地説。言語中隱含著隨著獲獎人數的增多,此後的獲獎也愈發容易的原因。
例如, 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總共産生了327名候選人,由全球3000多名科學研究者推薦選出。然而並非人人都有推薦資格。推薦人必須滿足擔任過受瑞典的大學或諾貝爾會議認可的各國大學醫學部教授等嚴苛條件。但若是歷屆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無需滿足上述條件,可直接參與推薦。
物理學獎與化學獎的推薦機制基本相同。日本的獲獎者雖然不一定推薦日本人,但可能性頗高。另外,也存在獲獎者讓其中的某位委員也參與推薦,向諾貝爾會議等推薦其他日本人的情況。
候選人將經過各個獎項的諾貝爾委員會的篩選,其中有多位委員從事過權威科學雜誌的論文審查工作。日本候選人即使最終落選,如果給委員們留下了印象,今後的論文也會受到關注,並有望在未來繼續成為候選人。
若不屬於國際性的科學共同體的內部成員,將無法獲得諾貝爾獎。據悉,在歐美等地存在「有諾獎獲得者誇獎他(候選人)」、「有十分引人關注的論文」「想請來做演講」等評價。隨著諾貝爾獎獲獎人數的增多,進入這樣的研究者圈子也愈發容易。
今後日本有望像美國一樣將獲獎視為司空見慣的事情,但如果安於現狀將會立即實力大落。在明知便於獲獎的環境已逐步形成之後,日本有必要在科學研究領域進一步精益求精。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