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地震災區摸索「緊湊型」重建
2018/03/12
3·11東日本大地震迎來了7週年。在作為災區的岩手、宮城和福島縣,在海嘯中遭破壞的沿海地區的城市重建取得進展。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調查災區人口分佈發現,雖然人口較地震前減少、但多個自治體的城市中心地區的人口密度則出現上升。觀察其共同點可以發現,這些自治體均是在城市中心建設醫院等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核心」設施,借此吸引和聚集居民。災區城市的緊湊型重建有可能給日本各地帶來啟示。
![]() |
在城市中心建造高層住宅
7年前,宮城縣氣仙沼市的中心地段在海嘯和火災中遭到破壞。在相同地點,如今全新的高層住宅林立。這是氣仙沼市為失去自家房屋的災民而建造的「復興住宅」(災區公營住宅)。該市市長菅原茂強調,「再次建造與震災前相同面積的城市中心並不現實」。考慮到人口減少,力爭打造緊湊型城市。
日本內閣府將緊湊型城市定義為「人口集中地區(DID)的人口密度較高的市町村」。日經從2015年10月的人口普查中選出存在人口集中地區的沿海災區自治體,共15個市町屬於緊湊型城市。其中,岩手縣久慈、釜石、宮城縣氣仙沼、石卷、多賀城、東松島等6市雖然人口減少,但人口集中地區內的人口密度上升。同時,氣仙沼市等的統計顯示,「與2015年時相比,現在人口更集中於城市中心」。
日本全國有300多個自治體存在緊湊化的構想,但難以實現。人口減少但城市中心人口密度上升的上述6市更屬於特例。日本東北大學教授增田聰表示,「因海嘯而浸水的土地被禁止住宅重建、居民集中於城市中心的災區稱得上大規模的社會實驗的一線」。
首先建造「核心」
緊湊地重建城市中心的自治體都敲定了成為「城市核心」的設施,從郊外吸引來了居民。氣仙沼市和石卷市在「核心」處建造大規模市立醫院,在因老化和地震而進行重建之際,選擇了中心地段,而非郊外。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