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西機場為何如此脆弱?
2018/09/06
由於遭受21號颱風(颱風「飛燕」)的直接打擊,日本關西國際機場因風暴潮而出現機場跑道和設施被淹的情況,完全失去了作為空中門戶的功能。關西機場過去也曾發生過地面沉降和水淹等災情。雖然已經通過加高防護堤等進行應對,但此次由於超出預料的風暴潮而未能防止水淹。這也暴露出關西機場作為海上機場的脆弱性。在關西機場恢復運作的時間表仍未確定的背景下,或將産生導致正拉動關西經濟的訪日外國遊客需求減少等影響。
![]() |
跑道等一度遭受水淹的關西國際機場(5日) |
在颱風過去一夜的大阪灣。關西機場的聯絡橋與油輪相撞的部位露出缺口,機場跑道至今仍有積水,颱風留下的傷痕仍清晰可見。
超出預想的災害
關西機場建成於1994年。在約5公里的海面上建造了總計2條跑道。其中A跑道長3500米,B跑道長4000米,可24小時供飛機起降。
在建成之初,關西機場就被指存在結構上的弱點,其中之一就是鬆軟的地基。該機場建在水深18米的地基上,地面一直在出現沉降。一期島已累計下沉約3.4米,如今仍在以每年約6釐米的速度下沉。此次受到水淹的正是建在一期島上的A跑道。
在地面沉降仍在持續的情況下,防範風暴潮等的最佳對策之一被認為是「堤岸防護工程」。關西機場自通航以來,一直在加強水災對策。自2004年起,為了能防禦「50年一遇」的巨浪,防護堤被加高到了比海面高出約5米的高度。這一舉措設想的是留有記錄的最高潮位,即1961年的第二室戶颱風來襲時創下的293釐米的潮位。
![]() |
但是,此次觀測到創出歷史最高潮位的329釐米。日本國土交通省統計顯示,包括停機坪在內全面浸水,水位最高達到約50釐米。關於觀測到創紀錄潮位的原因,可以想到颱風的通過與滿潮時刻處於相同時期等各種條件的疊加。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