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大地震餘震次數超過1.4萬次
2021/02/22
一旦發生大規模的地震,在地殼破裂的震源區和周邊,地下內部的力的平衡就會被打破。為了消除産生的扭曲,斷層會發生滑動,引發餘震。
一般來説,地震規模越大,餘震活動的平息所需的時間越長,但日本東北大學災害科學國際研究所的地震地質學教授遠田晉次指出,「由於地下構造不同,有的地點容易發生餘震,有的地點則不易發生」。實際上,在東日本大地震的震源附近也存在並未頻繁發生餘震的區域,而在日本海溝以東等海域,餘震活動仍持續不斷。
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M7.3級)過去20年後仍觀測到餘震,此外有觀點認為,1933年的昭和三陸地震是由1896年的明治三陸地震誘發的。在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海域,在2004年發生M9級地震後,持續發生大規模餘震,到2012年遭遇了M8級地震。
遠田教授表示,「餘震活動的長期化並不罕見,今後或將持續一段時間」,在此基礎上強調稱,「根據餘震發生的地點,有的可能會引發海嘯。雖然東日本大地震過去將近10年,但仍不能放鬆警惕」。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