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動戰士鋼彈》的第一部作品今年4月7日迎來了開播35週年的紀念。正是《高達》這一作品向機器人動畫片的「容器」裏植入了鮮活生動的人情世態乃至哲學思考的主題,革新了電視動畫。
 |
迎來播出35週年的《機動戰士鋼彈》(C)創通·Sunrise |
值此之際,被譽為「高達之父」富野由悠季導演講述了至今仍在對各種文化産生影響的高達以及機器人動畫的過去與未來。
富野由悠季:作為創作者,説實話,其實我也並不清楚高達持續受歡迎的原因。只能感謝時代和環境等因素。
開始創作高達是在成為獨立製作人之後,當時我正從事電視漫畫電影(動畫)方面的工作。實際上,我想製作(面向成年人的實拍)電影,一直為如何生活下去而煩惱。在電視漫畫的世界裏,發揮自己的作家特色非常困難,而且我自己也不擁有著作權,在收入方面並不樂觀。
.jpg) |
被譽為「高達之父」的動畫導演富野由悠季 |
同時,在創作高達時,從一開始就確定了「巨大機器人」的角色設定。實際上,我曾非常討厭「機器人作品」。但由於玩具企業等贊助商和廣告代理商等提出了條件,我很難進行自由創作。在「機器人」這個枷鎖中,電影能否成功創作出來?對於我來説,電影就是講故事,但我對於自己是否真的有能力通過機器人講好故事存在疑問。
編者注:第一部作品播出時的收視率平均為一位數,絕不能算高。但在雜誌和動畫迷之間獲得的評價卻逐漸升溫,1981年重播時自第一集開始,收視率就超過了二位數。同一年上映的劇場版也大受歡迎。電視動畫開始系列化,相關商品和流行語也隨之誕生,進而熱潮不斷轉化為社會現象。另一方面,富野卻曾失去了對未來的理想。
(在創作1993~94年播出的《V 高達》等系列作品期間)開始不清楚怎麼回事,該做些什麼才能生活下去,四五十歲時一直在憂鬱中度過。
我當時總在想,文化到底是什麼,自己應該做些什麼,就這樣過了60歲。於是開始在月刊雜誌《GUNDAM A》(角川書店)上負責訪談欄目。(太空人、歷史學家、臨終關懷醫院的醫生、寺院住持、運動員等)不分文科和理科,我每月都跟很多人談話。在和別人見面訪談之前,需要提前查一些東西。這種工作持續了大約10年後,憑藉這樣的日積月累,我終於感覺弄懂「文化」的含義了。
大家都是因為我創造了高達而與我見面。另外,近年來觀看高達長大的「高達一代」在各個領域成為了意見領袖。聽他們講述之後,我覺得大家都很好地理解了動畫的內容。我明白自己「希望製作電影」的想法傳遞給了大家。
《機動戰士鋼彈》恐怕正是因為有了「機器人作品」這個枷鎖,才能成為得到很多人支援的動畫片吧。
 |
阿姆羅·雷和夥伴們(C)創通·Sunrise |
為《阿凡達》和《泛太平洋》等影片提供特效的好萊塢製作公司Legacy Effects對我説,「如果是富野先生的作品,可以在好萊塢拍成電影」。借助這家公司與(由日本製作人和創作者組成的)「飍」之間的業務合作,製作我的新作品的計劃得以推進。
這種來自世界的呼聲,高達迷、全社會的支援,讓我獲得了到死為止都能幹勁十足進行創作的動力。説實話,如今的我仍然討厭「機器人作品」,但現在覺得即使是機器人題材,我也能製作出不丟人的作品。
編者注:《機動戰士鋼彈》在去年秋季進行了高清轉制,現在能夠通過藍光光碟和收費節目(自4月7日起在BS ANIMAX播出)以高清畫質觀看。
到目前為止,包括家庭視頻設備、雷射光碟和此次的高清轉制等在內,我曾先後5次參與影像的版本升級。像這樣多次參與同一部作品的製作的人恐怕也就只有我了吧。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