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5次航行失敗和雙目失明的鑒真和尚(688~763年)終於在8世紀成功東渡日本。為了向中日友好橋樑的鑒真和尚學習,中日兩國大學生在加強交流。鑒真故鄉江蘇省揚州市將與日本大學生合作開展「鑒真計劃」,從2016年3月起招募追尋鑒真足跡的學生。兩國大學生嘗試重新審視被稱為「一衣帶水」的中日關係。
 |
揚州職業大學約有60名日語學生。2013年中日關係惡化後入學人數為零。(江蘇省揚州市) |
「誰知道這句日語的意思?」記者在2015年訪問揚州職業大學時,看到約有20名學生在認真地學習日語。2年級學生小沈(20歲)笑著説:「我正在看我特別喜歡的《阿淺來了》(日本NHK電視臺晨間劇)來學習日語。」
此前,揚州職業大學每年輸送超過1000名日語人才。但兩國關係因領土問題惡化,2013年的入學人數為零。曾經每年約有120名新生,然而2014~2015年僅有約60人。
該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邵紅萬(49歲)表示,很多父母擔心孩子學日語找不到工作。擔心今後中日交流人才越來越少的邵院長等提出了「鑒真計劃」。
 |
鑒真東渡前為大明寺住持(江蘇省揚州市) |
揚州是中國前國家主席江澤民的出生地,也是鑒真的故鄉。如今仍保留著鑒真任住持的大明寺以及當時東渡日本時的碼頭。
成立籌備委員會
日本亞細亞大學教授范雲濤(53歲)也有著同樣的擔憂,中日雙方將想法聚焦在知名的鑒真和尚。經呼籲,2015年共計十名學生參加成立籌備委員會。他們分別來自中國的揚州職業大學和揚州大學、日本的東京大學和慶應大學等。
2016年3月,籌備委員會將開始招募日本學生。9月,約20名日本學生將乘坐連接大阪、神戶和上海的「新鑒真號」抵達中國,在上海和揚州與中國學生進行交流。兩國學生除將用中日文共同演繹鑒真的一生外,還計劃針對安保問題和文化交流等話題進行討論。
2015年9月,4名日本學生為了籌備工作與揚州職業大學和揚州大學的學生們共同參觀了大明寺。並與大明寺住持、鑒真第84代弟子進行交流,探討如何開展活動。
參加者之一的揚州職業大學學生朱紫硯(20歲)説:「我們與日本學生雖然是第一次見面,卻有一種老朋友般的親切感」。
鑒真佛學院副院長蔣壽建(66歲)表示:「鑒真和尚是中日友好的使者。青年人傳承了他的遺志,很了不起。」
中日鄰國感情走入低谷
2015年中日輿論調查顯示,中日兩國對彼此不持好感的國民比例在日本為88%,中國為78%。2014年中日首腦會談以後,雖説中日關係有所緩和,但范雲濤教授認為:「中日感情仍處在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來的最差水準。」
籌備委員會委員長、東京大學學生岸田聰志(21歲)認為「雙方在互不了解的情況下,對對方懷有厭惡感」,並認為要通過親眼觀察、親身了解彼此後,再思考中日應有的鄰國關係。
由於中日關係在亞洲乃至世界的分量增加,揚州市政府和日本外務省等也支援此項計劃。范雲濤教授表示:「我們應該學習鑒真的精神和彼此的文化,培育擔負中日關係未來的年輕人才」。據悉,2017年以後預計也將每年舉辦一次此類活動。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上海 小高航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