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的大學正相繼進入經濟持續增長的中國及印度。在大學整體教育還不算太高的背景下,富裕層及中産階層的規模在這兩個國家卻正在日益擴大。為吸納優秀精英、進行全新的共同研究,也為增加學費收入方面的效益,各海外大學紛紛在中、印兩國新設基地。而中、印兩國也對於人才外流産生了戒備。
 |
北京大學校園內開設的「史丹佛中心」 |
近1個月內,至少全世界有5所大學宣佈將在中國新設基地。澳大利亞蒙那許大學及英國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分別計劃在蘇州市和瀋陽市設立定員為1000以上的新校園。
在北京大學內開設教學基地
3月中旬在中國7個城市巡迴展覽的海外大學介紹會上,來自美國、英國及法國等國家的400所大學對各自的學校進行了宣傳介紹。胡潤百富公司的調查數據顯示,中國個人資産超過600萬元的富裕階層達到了270萬人,其中85%希望子女赴海外留學。這些學生素質優秀,且又能為學校帶來可觀收入,為爭奪這些生源,各海外大學之間的競爭逐漸升溫。
格外受到學生關注的海外大學是美國史丹佛大學。3月在北京大學校園內開設了「史丹佛中心」,雖説是從史丹佛大學出差來的教授及在此留學的該校學生們的基地,但北京大學的學生也可自由出入。
工程總投資據説數千萬人民幣,該中心建築物的牆壁上,描繪著加利福尼亞的校園風景,中心裏還有可放鬆心情的咖啡廳等。這些能讓人聯想到留學後將等待自己的學生生活。
體驗了史丹佛大學教授的課程之後,一位北京大學3年級女生在下課後用流暢的英語對教授説,「上課的方式真是與眾不同啊!」。北京大學的學生一般在大教室上課的情形較多,該教授採用少數人參加議論的「蘇格拉底式」授課。這名教授説:「希望到我校留學的學生相當多,我一定會給他們寫推薦信的」。
 |
美國哈佛商學院(HBS)印度分校開學儀式(3月9日) |
3月,美國哈佛大學在印度最大商業城市孟買開設了哈佛商學院(HBS)印度分校。負責在當地挑選學生的一位日本的大學人士説:「在數學及物理方面,印度人天賦異稟。1分之差落榜印度理工學院(IIT)的印度學生回頭就能進麻省理工學院(MIT)」。
美國國際教育協會(IIE)的數據顯示,留學生給美國經濟帶來的經濟效益全年達到200億美元。2008年金融危機後,在對大學的補助金以及研究費資助數額減少的背景下,留學生正日益成為收益的新支柱。
據美國國際教育協會介紹,2010年秋季考入美國大學的中國人為15萬7558人、印度人為10萬3895人,留學生中每3個人就有1個以上是來自中、印兩國。
培養全球化人才
大學設立海外基地除了用於確保留學生之外,還將其用來培養自己學校的學生。將就任明年設立的紐約大學上海分校副校長兼首席執行官(CEO)的傑佛瑞·雷曼説:「與宗教及文化不同的人進行激烈辯論,能夠破除自己固有的觀念,我們需要培養這樣的全球化人才。」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