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
NIKKEI——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

  • 20xx 水曜日

  • 0708

  • 搜索
Home > 中國 > 企業 > 德國為何對中資收購開始警惕?

德國為何對中資收購開始警惕?

2016/12/02

PRINT

  德國當局開始對中國企業和基金的收購顯示出慎重姿態。中國企業對德國企業的收購計劃遭到重新審查或趨於長期化的情況不斷出現。在德國政府內部,由於中國企業的收購動作不斷,要求防止外資收購國內高科技企業的呼聲正在加強,同時在企業收購政策上的不公平也成為德國企業不滿的背景。

  2016年5月,德國半導體製造設備商愛思強(Aixtron)同意接受中國福建宏芯基金(FGC)的收購。福建宏芯計劃通過德國子公司Grand Chip Investment(GCI)實施TOB(公開要約收購),以6.7億歐元取得愛思強全部股權,並獲得了愛思強管理層的贊同。

德國半導體製造設備商愛思強的總部(德國西部黑措根拉特)

  愛思強在發光二極體(LED)成膜設備領域具有優勢,在德國和英美擁有研發基地。就算併入福建宏芯旗下,這些基地也將得以保留,同時管理層將保持不變。

  9月,愛思強獲得了德國當局對收購的批准,但在10月接到了德國經濟和能源部長加布里爾的通知,稱取消此前的批准,啟動重新審查。

  11月17日深夜(美國時間),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CFIUS)發出通知稱,上述擬議交易「存在關乎美國國家安全的未解決問題」,建議愛思強放棄來自福建宏芯的收購。不過,愛思強和福建宏芯為了推進合併,計劃與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繼續進行磋商。

  另一方面,在2016年7月,世界第2大照明産品製造商德國歐司朗(Osram)同意將旗下照明産品子公司朗德萬斯(LEDVANCE)以超過4億歐元出售給由中國大型照明企業木林森、中國投資公司等3家組成的財團,但如今前景不容樂觀。

  德國經濟和能源部在10月底針對收購審查表示,「目前需要1個月,也可能要更長時間」,同時透露「要求提供安全保障方面的證明,正在展開調查」。有分析認為,德國當局將詳細調查收購企業的背景等。

  中德關係一直以經濟的蜜月關係而著稱,但自從2016年中國美的集團收購德國工業機器人製造商庫卡開始,風向發生了改變。如果德國的高科技技術流向中國,將和以「工業4.0」為核心提升國內産業競爭力的政治意圖背道而馳。

  另一方面,德國工業界的不滿愈演愈烈。「能自由進行跨國併購,在自由主義經濟條件下是理所當然的。但只有中國仍保留外資限制,德國企業無法收購當地企業,這顯然很不公平」,某機器人製造商的高管抱怨道。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加藤貴行 法蘭克福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非常具有可參考性
 
43
具有一般參考性
 
1
不具有參考價值
 
7
投票總數: 51

日經中文網公眾平臺上線!
請掃描二維碼,馬上關注!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