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中國家電巨頭美的集團6月納入旗下的日本東芝的白色家電業務企業「東芝生活方式」8月8日在建立新體制之後,首次舉行記者會。記者會顯示出美的不插手東芝生活方式的經營和體制,並在採購和海外銷售方面提供支援的「幕後戰術」。美的希望汲取中國企業因強推自己的邏輯而無法順利發展的歷史教訓,這是否具有勝算呢?
「正式允許東芝生活方式實行自主經營」,美的副總裁、東芝生活方式會長顧炎民這樣表示。美的收購東芝白色家電部門可以在40年裏使用東芝品牌,記者會的會場沒有美的的標識,完全凸顯東芝特色。
 |
圖為東芝生活方式社長石渡(右)與美的派來的林副社長在8日的記者會上 |
美的派到東芝生活方式的高管僅有會長和副社長2人。在位於川崎市的東芝生活方式總部內,也看不到令人聯想到美的的東西,與此前相比沒什麼改變。
一位50多歲男性員工表示,「環境沒有改變,聽不到擔憂的聲音。反而是(買家)敲定之前更感到不安」。
東芝生活方式將與美的共同採購零部件,並在開發人才及設備、設計方面互通有無。此前東芝白色家電海外市場以亞洲中近東為核心,今後將借助美的的渠道,考慮拓展歐美和印度等市場。
屬於勞動密集型、以壓倒性低價盈利的中國模式走入死胡同,很多中國企業感到煩惱。其象徵就是美的。如果沒有技術和品牌,很難在世界市場戰勝對手。美的為彌補弱點而收購的是東芝生活方式。
此前很多中國企業通過收購和取得品牌使用權等形式獲得了日本品牌。但成功案例不多。這是因為把通過勞動密集型産業取得成功的中國企業的邏輯強加給日本企業。
2012年收購前三洋電機白色家電業務的海爾在日本陷入苦戰。負責日本等市場的Aqua今年2~3月因銷售額增長乏力,將在日本工作的正式員工裁員佔約1成的約30人。該公司雖然表示「正在推進本土化戰略」,但由於中國總部的指示,負責人頻繁更換。此外,有觀點認為産品開發的方向性也「朝令夕改」,品牌戰略陷入迷途。
「SANYO」和「Pioneer(先鋒)」等出售給中國企業的日本品牌在當地失去光輝,甚至有些被視為低端品牌。
因此,美的首先將對東芝生活方式採取不指手畫腳的姿態。東芝生活方式的重建剛剛開始,但有可能顯示出中國企業對待被收購企業的方式發生變化。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大本幸宏、中村裕 廣州報道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