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
NIKKEI——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

  • 20xx 水曜日

  • 0708

  • 搜索
Home > 中國 > 經濟 > 中國式民營企業的活力

中國式民營企業的活力

2014/07/30

PRINT

      中國大陸已開始實施以市場原理為主軸的經濟結構改革。包括促進民營企業發展,向國有企業引入民間資本等。但中國大陸希望實現的是新加坡模式而並非台灣模式,即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對企業經營的幹預。從中還可以隱約看到,大陸政府希望避免重蹈台灣由企業推動政權更疊的覆轍。
     
 在中國,即便新興民營企業也必須考慮政治因素(22日,在北京發佈新産品的北京小米科技首席執行官雷軍)
      「招聘政府關係總監」,北京小米科技創業僅僅5年,但憑藉在網路銷售廉價高性能智慧手機迅速發展成一家新興大企業。即使是這家被譽為「中國的蘋果」的民營企業也對「政府關係總監」的作用倍加重視。該職位被視為公司與政府部門溝通的橋樑。

      在2014年3月召開的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小米首席執行官雷軍作為人大代表與黨及軍方代表同時出現在了坐席上。雷軍在創辦小米之前,就作為企業經營者,擔任過地方的政協委員。而同時在場的人大代表中,還有來自騰訊的人士。

      在去年秋季召開的中國共産黨的「三中全會」上,提出了基於市場原理對效率低下的經濟結構進行改革的方針。雖然允許民營企業涉足國有企業壟斷的業務等,但是同時也在加速將民營企業納入體制。

      改革的另一項核心舉措是向中央政府管轄的大型國有企業引入民營資本。

      7月15日中國大陸政府宣佈選擇中糧集團和中國醫藥集團等6家國有企業開展改革試點。將採取主權投資公司對國有企業出資的形式,民營資本也可作為股東進行出資。將改變政府和地方官僚僵硬的企業管理模式,委任民營資本和專業經營者管理公司。

      「很像淡馬錫」,改革方案公佈後,在中國大陸出現了這樣的聲音。淡馬錫是新加坡的主權投資基金,同時是新加坡航空和新加坡電信等新加坡主要企業的大股東。儘管平時不插手經營,但是新加坡政府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包括人事權在內的經營基礎行使影響力。

      中國大陸的國有企業改革也是一樣,主權投資公司掌握著最終的決定權。中國大陸政府或許唯獨不想重蹈台灣的覆轍。

      國民黨一黨統治的台灣從1980年代後半期開始走向民主化。支撐在野黨民進黨成長壯大的是後來成為全球知名液晶面板企業的奇美集團。之所以在2000年的台灣領導人選舉中首次實現了政權更疊、誕生了民進黨陳水扁政權,其原因之一就是個人電腦廠商宏碁和半導體企業台灣積體電路製造(TSMC)沒有明確表示支援國民黨候選人連戰。

      宏碁和奇美均是民營企業。台積電是國民黨政權主導設立的「國有企業」,不過隨著民主化進程,台灣當局的持股比例不斷降低,最終也變身為「民營企業」。可以説從政治中解放出來的企業群打破了國民黨政權的一黨統治。這是中國大陸所擔心發生的事態。

      原本,在政府與企業的緊密聯繫能否激發市場經濟的活力這一點上存在很多疑問。儘管新加坡在政府的主導下經濟持續增長,但是卻未能培育出像宏碁和台積電一樣全球知名的製造企業。雖然台灣有時也被政治混亂所困擾,但是不受束縛的民營企業卻反覆實現了技術革新。中國大陸的未來是新加坡模式,還是台灣模式呢?今後中國大陸的改革走向值得關注。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亞洲總局編集委員 村山宏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非常具有可參考性
 
40
具有一般參考性
 
1
不具有參考價值
 
8
投票總數: 50

日經中文網公眾平臺上線!
請掃描二維碼,馬上關注!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