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仍在探尋如何保持經濟平穩運作。中國國家統計局8月13日發佈的7月主要經濟指標顯示,生産、投資、消費的增幅均與6月份基本持平。出於對政府出台經濟刺激政策的期待,企業心理出現好轉。與此同時,7月份銀行融資增長突然出現放緩。住宅價格繼續下降,開始給地方政府的財政蒙上陰影。
7月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0%,顯示消費動向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零售業銷售額)同比增長12.2%。增幅均環比縮小0.2個百分點,但仍保持堅挺。這一數字顯示出中國經濟雖然迅速惡化的風險不大,但仍缺乏力度的現狀。代表建築及設備投資動向的固定資産投資1~7月同比增長17.0%。與上半年相比,增幅減小0.3個百分點,在住宅等房地産相關開發投資減少的背景下,只是勉強保持平穩。
景氣感得到改善
投資之所以沒有跌至低谷,是因為對政府接連出台的促進基礎設施建設等「微刺激」政策滿懷期待。中國7月份的出口呈兩位數增長,製造業的景氣感達到了2年零3個月以來的最高水準。「微刺激」讓企業心理出現好轉,同時還支撐了生産和消費。
但金融及住宅領域也出現不安。中國人民銀行(央行)8月13日宣佈7月份以人民幣計價的銀行融資增加額為3852億元。只有市場預期的一半左右,僅為6月(超過1萬億元)增加額的約40%。
 |
北京朝陽區流標的土地 |
央行在同一日發佈的聲明中強調,金融政策的基調並沒有改變。關於融資增長放緩,聲明中解釋為在經濟下行壓力不減及住宅市場繼續調控的背景下,資金需求不大。
住宅市場的趨冷也在動搖著地方財政。
在北京市朝陽區一處的高級住宅用區,北京市7月份出售的一處住宅用地出現了流標局面。這是北京市時隔3年3個月再次出現無人應標的場面。初始起拍價高達77億元,房地産開發商對購買採取了慎重態度。
地方財政面臨課題
在土地公有制的中國,由地方政府將土地使用權出售給房地産開發公司,以此來彌補財政缺口。如果土地出售不順利,將導致地方政府推遲債務償還等,很容易對經濟活動造成影響。
雖然地方政府設法撬動住宅需求,但銀行對擴大房貸持消極態度。房貸的年利率為6.5%左右,而澳新銀行相關人士透露面向企業的貸款年利率為7%左右。一位銀行內部人士稱:「不僅耗費精力,還存在房價下跌的風險,房貸缺乏吸引力」。
有很多觀點認為中國住宅市場的調控會持續到年底。央行在8月5~6日召開的分支行行長座談會上,確定了繼續貫徹定向調控的方針。
中國摸索穩定增長的舵盤仍舊很難……
(大越匡洋 北京報道)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