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和日經QUICK新聞7月2日匯總了中國經濟學家調查。調查顯示將於7月15日發佈的中國4~6月實際國內生産總值(GDP)增長率預測平均值為6.9%,而2015年全年增速也是6.9%。中國領導層雖提出2015年的增長目標為「7%左右」,但因金融寬鬆的效果低於預期,多數觀點認為經濟將呈持續減速傾向。
多數經濟學家認為會略低於一季度的增長率7.0%。瑞銀(UBS)的汪濤指出,房地産行情下滑將拖累內需,抑制工業生産和投資,加劇地方政府財政困境。中國提出「新常態」,希望把經濟從投資主導轉變為消費主導,但多數觀點認為,調整生産過剩行業等結構改革今後幾年將成為經濟增長的負擔(西班牙對外銀行(BBVA)夏樂)。
中國人民銀行(央行)自去年11月以來已四次下調政策利率。不過不少觀點指出,通過實施金融寬鬆來刺激經濟的效果低於預期,比如面向企業的貸款增長乏力等。法國興業銀行的姚煒認為,企業資金需求減少以及銀行規避風險的態勢正成為金融政策發揮效果的障礙。也有觀點認為,因資本流向海外,(國內資金供應緊張)金融寬鬆效果開始減弱(大和證券的賴志文)。
摩根士丹利的喬虹認為,(因通貨膨脹率降低)實際籌資成本上漲等金融緊縮狀態將持續,經濟復甦正在放慢。眾多經濟學家預測,央行今年下半年將進一步下調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
關於可能導致經濟下滑的危險因素,「房地産行情下滑」繼續排在首位。上海等部分大城市的住宅價格雖然轉為上漲,但中信銀行的廖群認為地方城市的庫存仍然處於高水準,將繼續調整。
經濟學家對地方政府債務問題的擔憂也越來越強烈。為了降低利息支付成本,中國財務部提出了允許發行地方置換債的方針,但三菱東京UFJ銀行的楊志認為,「無法彌補稅收及土地出讓收入的減少」,多數意見認為要擴大置換債的範圍。
另一方面,也有聲音表示「經濟趨穩的徵兆日益明顯」(荷蘭銀行經濟學家Arjen van Dijkhuizen),比如5月的主要經濟統計顯示,工業生産略有改善等。瑞銀的汪濤指出,通過追加基礎設施投資以及實施融資促進政策,第三季度(7~9月)有望出現好轉。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粟井康夫 香港 報道
參與調查的機構和經濟學家(以機構英語名稱排序,省略敬稱)
Asia ABN AMRO Bank (Arjen van Dijkhuizen)、澳新銀行(劉利剛)、Bank of Singapore(Richard Jerram)、三菱東京日聯銀行(楊志)、西班牙對外銀行(夏樂)、交銀國際(李苗獻)、招商證券(謝亞軒)、中信銀行(廖群)、瑞信(陶冬)、大和證券(賴志文)、星展銀行(盧明俐)、高盛(宋宇)、摩根大通(朱海斌)、Julius Baer(Susan Joho)、凱基證券(陳浩)、麥格理(胡偉俊)、摩根士丹利(喬虹)、野村國際(趙揚)、法興銀行(姚煒)、新鴻基金融(溫傑)、瑞士銀行(汪濤)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