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新車銷售情況迅速恢復。中國汽車工業協會12月10日發佈的統計數據顯示,11月的新車銷量比上年同期大幅增長20%。連續3個月出現增長,增幅也出現擴大。德國福斯的合資公司上海大眾的銷量大幅增長50%,吉利汽車和長城汽車等中國汽車廠商的銷量也紛紛實現2位數增長。在中國經濟出現減速的背景下,新車銷量迅速恢復的背後潛藏著風險。觀察中國新車銷售一線便會發現讓人高興不起來的事實。
在中國南部的經濟城市廣東省廣州市,國際車展「廣州車展」於11月底閉幕。面對對售價10萬元的新款轎車顯示出興趣的記者,中國汽車巨頭吉利汽車(浙江省)展位的女性銷售員小楊(25歲)表示,所得稅減稅可減免5000元,在此基礎上再優惠4000元。
減稅政策是中國政府從10月份開始以排量1600cc以下的小型車為對象實施的經濟刺激舉措。中國政府將汽車所得稅稅率從10%下調至5%。減稅政策將持續到2016年底。
中國的新車市場截止8月連續5個月銷量同比下滑。以10月開始實施的減稅舉措為契機,中國新車市場重現活力。除了減稅政策外,今年夏季暴跌的股價當前呈恢復趨勢也對新車市場構成東風。之前遠離新車銷售店的顧客也重新顯示出購買意願。
吉利汽車的銷售增長15%,長城汽車增長21%,重慶長安汽車增長19%。廣州汽車集團增長11%,江淮汽車增長29%。11月的新車銷量方面,不僅全球性的外資品牌車,中國本土汽車廠商的銷量也實現了2位數增長。自2013年以來時隔2年各汽車廠商的銷量再次聯袂增長。
受廢氣造假問題影響,在全球範圍內新車銷量下滑的大眾也得益於中國政府的經濟刺激舉措。大眾中國法人、執行副總裁蘇偉銘表示,大眾在華銷售的70%為減稅對象車型,今後也將繼續投放價格在10萬元以下的小型車。
不過,中國的汽車行業相關人士並沒有因此而盡情喜悅。一位日系車企高管表示「將慎重關注今後的市場動態」。
汽車行業相關人士持慎重姿態的背景從2014年以來持續至今的降價競爭。吉利汽車的銷售人員表示即使是新車也為顧客打折。為何新車銷量出現復甦但價格卻持續下跌呢?
各汽車廠商生産過剩是去年以來的汽車降價潮的主要原因。中國汽車産業的年産能為4千萬到5千萬輛。而今年中國汽車需求被認為是2400萬輛左右。結構性的産能過剩招致了生産過剩。
各汽車廠商通過減産,8月汽車好不容易恢復到正常水準的庫存,但也再次出現增加。10月開始實施減稅政策的消息剛一傳到汽車行業,以中國汽車廠商為中心各汽車廠商便紛紛利用剩餘設備再次實施增産。為了消化庫存只能實施降價。這是當前各中國汽車廠商面臨的現狀。
 |
廣州車展(2015年11月、kyodo) |
汽車業界人士的腦海裏閃現的是08年雷曼危機後的噩夢。中國政府為了喚起消費,從09年1月開始在汽車行業實施了2年的小型車減稅舉措。原本預定實施1年,但是為了支撐經濟又延長了1年。市場出現復甦,但是受其反作用影響,2011年、2012年再次陷入低增長。
熟悉中國汽車行業情況的瑞穗銀行國際營業部調查人員湯進認為,如果各汽車廠商瞄準小型車減稅政策而匆忙增産的話,很可能再次陷入雷曼危機之後的狀況。
中國政府的減稅和補貼等經濟刺激政策終究只是興奮劑。當前雖然市場呈復甦態勢,但是不少觀點認為「不過是先蠶食了今後的需求」。
各汽車廠商能否通過銷售復甦提升業績,將資金用於研究開發以提高競爭力呢?至少中國汽車廠商著眼當前的銷售增長,正加緊增産。這樣對於中國汽車業界來説,將無法切實感受到市場的復甦。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中村裕 廣州、阿部哲也 北京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