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經濟正在「中國化」
2018/01/09
在人工費不斷增加的中國,製造業的省力化投資具有巨大潛在需求,三菱電機決定在中國啟動工業機器人生産,類似這種日本生産資料大顯身手的機會將增加。
不僅是出口。在日本企業進駐中國之際,當地子公司的利潤(直接投資收益)或將流回日本國內,用於日本的工資和投資。
「弱國無外交」
由於不斷湧現的中國化的浪潮,亞洲將獲得益處,另一方面,中國經濟産生異變之際,對區域內産生的影響也將隨之擴大。「弱國無外交」——中國猶如在印證這句話,不惜將突出的經濟力量作為外交武器,對於他國來講這種姿態也構成巨大的風險。
例如南韓。中國強烈反對南韓設置終端高空區域防禦系統(簡稱薩德、THAAD),掀起了抵制南韓産品的運動。南韓銀行(央行)估算稱,2017年南韓GDP被拉低6750億日元,幅度為0.4%。
被逼入困境的文在寅政權宣佈不參加美國的導彈防禦(MD)系統,顯示出向中國靠攏的姿態。
過去,美國突出的經濟實力是推動亞洲民主化的原動力。實際上,緬甸一直推動民主化,正是為了讓美國解除經濟制裁。但近年來,由於伊斯蘭裔少數民族羅興亞人的難民問題,美國等國際輿論的批評加強,緬甸的孤立感不斷加深。在這種背景下,圍繞這個問題的應對,中國向緬甸顯示出寬容姿態,緬甸也明顯向中國傾斜,強大中國的凝聚力在加強。另一方面,美國促進民主的力量很有可能減弱。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川手伊織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報道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