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審計署12月30日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的直接、間接債務餘額為17萬8909億元。包括被稱為「隱形債務」的地方政府旗下投資公司(融資平臺)的債務,債務餘額較2010年底相比增加了約70%。政府整體(中央和地方)的債務餘額超過30萬億元,接近名義國內生産總值(GDP)的60%。
 |
中國的地方投資讓債務擴大 |
在中國,地方政府通過被稱為「融資平臺」的旗下投資公司來籌措資金和實施道路等基礎設施投資。借助高利率的「理財産品」等,個人和企業的資金流入地方的基礎設施投資,從而導致金融當局監管範圍之外的「影子銀行」急劇膨脹。
此次調查也顯示,地方政府的全部債務中,融資平臺的債務佔40%。雖然中國在08年的雷曼危機之後實施了4萬億元的大規模經濟刺激對策,但是財政資金不足的地方政府競相設立了融資平臺。由於這種「隱形債務」的實際情況不透明,所以對中國財政、金融風險的擔憂不斷升溫。
以習近平為核心的中國新領導層將控制地方政府債務作為2014年經濟政策運營的重點,強烈意識到必須防控可能擴大到財政和金融領域的風險。計劃允許過去原則上禁止的地方債券的發行,減少「隱形 債務」,推進地方財政的透明化。不過,地方政府存在慢性財源不足的問題,控制債務之路十分艱險。
習近平領導層尤其重視控制通過地方政府旗下融資平臺籌措的「隱形債務」。由於「隱形債務」的實際情況不透明,所以成為動搖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信任的原因。中國政府要求銀行不要增加對融資平臺的貸款,另一方面預計今後將允許地方政府發行用於基礎設施建設的地方債券。
將地方政府的資金籌措手段作為制度給予認可的同時,將以中央監管的形式對債務餘額進行監督和管理。此外地方政府還考慮剝離債務、設立管理公司。
不過,産業基礎薄弱的地方經濟對基礎設施投資的依賴程度高,混亂也在擴大。重慶市旗下的融資平臺一名高管抱怨到「銀行減少貸款,融資成本增加了30~50%,即便如此仍然繼續進行公共住宅等基礎設施建設,到處都是矛盾」。
(大越匡洋 北京報道)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