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特別提款權(SDR)這一國際儲備貨幣的構成貨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決定從2016年10月起納入人民幣。中國迎來了加緊推進貨幣和金融制度改革,使人民幣成為與這一地位相符貨幣的時刻。
SDR是IMF分配給會員國的一種「儲備貨幣」。目前由美元、歐元、英鎊和日元4種貨幣構成,人民幣加入之後構成貨幣將增至5種。
SDR的價值通過結合構成貨幣而決定的「貨幣籃子方式」確定。新的構成貨幣權重方面,人民幣將僅次於美元和歐元、位居第3位,超過日元和英鎊。
由於人民幣獲得了作為國際貨幣的「公認」,各國政府和央行易於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另一方面,由於並非在金融市場上實際對SDR進行買賣,所以短期內的影響有限。
從目前來看,全球第2大經濟體中國的貨幣成為國際貨幣,這一象徵性意義更大。
人民幣被納入SDR,加上中國主導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的成立,顯示出此前一直由日美歐主導的戰後國際貨幣體制迎來了轉捩點。
中國人民銀行(央行)8月份在下調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的同時,改為採用匯率市場化機制(使人民幣匯率符合市場實際情況)。雖然與市場的對話仍存在課題,不過中國央行此舉獲得了要求實施市場化改革的IMF的理解,在促進人民幣納入SDR的計劃中發揮了作用。
但是,人民幣交易目前仍然受限。雖然中國國內正在推進利率自由化,但跨境的貨幣、股票及債券等資本交易仍存在限制。
中國不應該因人民幣別納入SDR而居高自傲,而是必須立即進一步推進旨在實現自由化的金融市場和外匯制度的改革。
如果個人和企業無法自由進行人民幣和外幣兌換,那就無法成為真正的國際貨幣。為了確保出口競爭力,中國當局是否真的不會誘導人民幣貶值?目前仍然存在不確定性。
中國正籌備在英國倫敦發行以人民幣計價的國債。人民幣在離岸市場的交易也被認為將出現擴大的趨勢。
在人民幣交易的便利性方面,日本落後於歐洲。希望中日兩國當局能進一步推進金融合作,以提高兩國企業和個人之間的金融便利性。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