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1~3月國內生産總值(GDP)實際比上一年同期增長7.4%。與去年10~12月的7.7%相比進一步放緩,創出了6個季度以來的最低水準。
主要原因是出口回落,投資和工業生産放緩。但其中令人振奮的是,個人消費相對表現強勁。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零售業銷售額)1~3月相比上一年同期在名義上增長12.0%。其中,面向規模較大的政府機構和企業等的銷售額僅僅增長1位數,因此個人消費拉動的銷售額被認為遠遠高於12%。
中國政府一直在表示力爭擺脫過度依賴投資和出口的增長模式,積極擴大個人消費。從1~3月的動態中可以看出,事態已開始朝著期待的方向變化。
不過,由於難以期待投資和出口會迅速復甦,很多觀點擔心個人消費能在多大程度上支撐經濟。不確定性尤其強烈的是投資動向。
在過去,投資是最主要的增長引擎。但在最近,副作用反而變得更加明顯。其中包括地方政府債務的膨脹以及處在當局監管體系之外的「影子銀行」的擴大等。
當然,中國政府一直在推出和實施抑制相關副作用的對策。而重視個人消費的擴大,在一定程度上是上述方針的一環。
問題是這些舉措在短期內可能對經濟穩定帶來副作用。例如,市場越來越擔憂地方的房地産價格轉為下跌以及金融機構不良債權增加。而公司債的債務違約正相繼出現。
可以説轉變增長模式的結構改革帶來的陣痛正在使目前的經濟運作更加困難。如何在保持短期穩定的同時推進基於長期視野的改革?這將考驗中國領導層的能力。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