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劉黎兒:我在東京的家附近散步,才發現原來日本家庭教師派遣中心的發祥地、日本會員制運動俱樂部的發祥地都在中野(東京西部),覺得日本人喜歡強調自己是發祥地、創始者、考桉者、發明者、元祖等,像美味的草莓麻糬除了拿到專利權的東京曙橋「大角玉屋」外,還有5、6和菓子店也自稱是元祖;或兵庫縣伊丹市跟奈良市一直在爭自己才是清酒發祥地;但最近這些年始祖之爭,還演變成國際之爭,尤其歷史文化非常接近的中日韓三國,從豆腐到櫻花等無所不爭,甚至爭相跟歷史人物如孔子、秦始皇等拉關係。
吵歸吵,最後還是真正保留文化保留最好的地方才吸引人,是不是真正的元祖也已無傷大雅了;像豆腐,現在每天都有無數的中國人、南韓人在京都南禪寺或嵐山嵯峨等的幾處相傳三百年的豆腐料理老舖前大排長龍,等著吃美味的豆腐料理,日本豆腐的精緻以及千變萬化,讓歐美人也傾倒,也因此豆腐的英文就是tofu,是從日文來的。
日本也承認豆腐源自中國,由前漢劉安傳來日本的,不過日本的確將豆腐發揚光大;江戶時代還有料理書『豆腐百珍』,不但讓春雪般的珍饈美味變化多端,而且原本只有貴族、僧侶才能吃的高級食材的豆腐,普及成庶民食品,豆腐料理也升格成藝術。
雖然南韓也自稱是「豆腐強國」,豆腐的確也是南韓料理不可獲缺的食材,但南韓對豆腐的講究,頗受日本影響,像2013年4月南韓中央日報有篇關於豆腐的文章,還提到「村上春樹認為最美味的豆腐是當天做的豆腐」,作者內心多少承認日本品嚐豆腐的權威。
日本的櫻花有8成是染井吉野櫻,染井吉野此一品種出現後,讓日本櫻花定型化,日本動漫中出現的櫻花都是染井吉野,而且威力大到跨出日本的框架,美國首都華盛頓外,世界各地也栽種了大量的染井吉野,或許因此刺激了南韓、中國,紛紛來主張染井吉野是他們的櫻花,而非日本的,甚至賞櫻文化也不是日本的。
不過每年櫻花季節都有數十萬的南韓人、中國人等到日本賞櫻,像今年來日本賞櫻的中國人是去年兩倍多,東京、京都、大阪飯店都客滿,因為櫻花,中國人留下的印象除了大量採購的「爆買」外,還有「爆宿」,讓人覺得賞櫻本家或許還是日本,或誰是元祖,一點也不重要吧!
櫻花、豆腐外,壽司、醬油、烏龍麵、長崎什錦麵、活字印刷、漢字、孔子、孫文、曹操、針灸、漢方、泡菜等,最近幾年也有爭奪戰;因為南韓很積極把許多文化登錄或宣傳是南韓所有,讓中國、日本緊張,覺得自己的文化被搶走了。
就像中國人過了二千多年的端午節,在2005年被南韓拿去申請為世界無形文化遺産而告成功,讓中國人憤恨不平;有許多項目讓人感覺南韓搶的滿牽強,但像江陵端午祭,畢竟南韓也過了一千五百多年的端午節,又是保持相當完整的傳統祭典,許多中國人也前往觀賞;中國或台灣、日本等,雖也有划龍舟等活動,但不如南韓般端莊隆重的,而且南韓也承認端午節源自中國,申請的名稱也加上「江陵」算是比較能接受的。
許多發明或傳統,是靠其他國家來保存,禮失求諸野,如果沒有其他國家共襄盛舉,發揚光大,或許許多發明、文化傳統等早就消失,僅僅只是歷史名詞了。尤其大家在爭相拉歷史人物的關係,更可以看出源遠流長的中日韓之間的文化交流,不斤斤計較也不錯!
劉黎兒 簡歷
旅居日本的資深媒體人與知名作家。台灣大學歷史系,後進入臺大歷史所,1982年赴日,曾擔任《中國時報》駐日特派員、東京支局長,現為專職作家,在多家報紙雜誌如《蘋果日報》、《自由時報》、《今週刊》等撰寫專欄;書寫對象包括日本政經社會議題、都會兩性關係、職場文化及生活文化的觀察與解析乃至文學評論等,相關書籍35冊;小説則有「棋神物語」等。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