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中島惠:4月中旬,熊本縣發生大地震。即使是最初的地震,規模的巨大就令人驚訝,更令人吃驚的是,次日發生更大規模地震,隨後仍餘震不斷。據稱周邊的大分縣和福岡縣等也出現明顯地面搖晃,生活在九州島全境的朋友及其家人令我感到擔憂。
但觀察相關報道,則令人感到不悅。NHK和其他廣播電臺的報道過於統一,看起來好像「事不關己」, 與5年前東日本大地震的時候如出一轍。同時我感到,過去的經驗並未得到積極發揮。
説實話,觀看地震報道,會令人感到厭煩,心情也變得糟糕。
地震之後仍處於混亂狀態,因此或許別無選擇。同時,如實報道現場的情況也非常重要。但是,在過去數天之後,人們想了解的事情此外還有很多,但各電視臺卻始終在播放相同的內容。
日本除了NHK之外,大型民營廣播電臺只有4個,此外,地方的廣播電臺(在東京是東京電視臺)有2個,地面廣播電臺只有6個或7個。在發生地震等重大事件時,我們輪流觀看這些廣播電臺的節目。雖然想獲得稍微新一點的資訊以及有用資訊,但不管是哪個節目,播出的內容幾乎都相同。
都在報道相同的內容,諸如現場的情況、災民需要什麼、政府的應對舉措等。
如此眾多的媒體前往當地,但做的事情卻都是一樣的,沒有獨特之處。這樣的話,只需2家進入現場,作為地震特別節目,通過代表採訪進行報道,其他公司負責其他工作就可以了(實際上,我知道不同公司很難這樣做)。
電視臺投入龐大的資金,製作了相同的節目。為進入災區,需要準備多輛汽車和大量的食品,同時還要在與現場距離較遠的酒店預訂多間客房。這是一個巨大的金額。但是,各廣播電臺均只是在播出相同資訊,沒有形成差異化。
非但如此,在網際網路上遭到批評的是一些令人吃驚的事情,例如播音員在社交媒體(SNS)上抱怨稱,「去了便利店,但沒買到盒飯」、儘管是新聞媒體,卻食用給災民的飯糰子、在加油站加油的時候,擠走市民的汽車,電視臺搶先加油等。
不但作為記者不夠努力,作為社會人也存在問題。
記者們缺乏猶如對待自己問題的緊迫心情。由於並非自己家人受災,或許完全無法理解那種痛苦和心酸。因此,忘記了報道的使命,無法靠近災民的心。
通過影像,觀眾能清楚地看到這一點。並非只要去現場就足夠了。就算去了現場,也沒有用自己的大腦思考應該報道什麼。
此外,救援物資大量運至熊本縣,但由於缺乏發放物資的人手以及指揮系統不統一,未發揮作用的情況很多。假設每人發一根香蕉,如果一個避難所有1000人,就必須發放1000根,而只有800根就無法發放,結果就只能任其爛掉,目前正在發生這樣的問題。
在東日本大地震的時候,我産生了同樣的違和感,感到大型大眾媒體存在極限。結果,對當地人發揮作用的是,社交媒體和電子公告板等非常細緻、具體而數量巨大的個人性資訊。籠統的大規模報道在如此巨大的自然災害面前,沒有什麼意義。
東日本大地震過去5年後,那時的教訓仍未得到發揮,令人感到遺憾和痛心。
中島 惠簡歷
出生於日本山梨縣。曾在北京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留學。先擔任報社記者,1996年起成為自由記者。著作有《中國精英這樣看待日本人》、《中國人的誤解 日本人的誤解》(均由日本經濟新聞出版社出版)等。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