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邦富的日本管窺(246)巴黎聖母院的火災為什麼會牽動中國人的心
2019/04/19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莫邦富:2019年4月15日,正在維修中的巴黎聖母院因維護施工不當而發生意外火災,作為巴黎象徵的聖母院木製部分基本被燒燬,尖塔坍塌、屋頂燒燬、建築受損嚴重。
消息傳來,聽説法國舉國震驚,在大火發生後不久,民眾自發地聚集到聖母院前,虔誠地跪在地上唱起聖母頌,一起祈禱巴黎聖母院能度過這一劫難。
![]() |
大火發生前的聖母院(左)和火災後(Reuters) |
和許許多多的中國人、日本人一樣,我也感到十分震驚。去年即2018年的初夏,我去歐洲出差,完成在周遊世界的郵輪上的歐洲區段的演講工作後,獨自一人在法國勒阿弗爾登陸,乘大巴前往巴黎,再從巴黎返回日本。
因為是第一次訪問法國及巴黎,我斷然給自己放了2天假,6月18日那天,整整一天在巴黎城內轉悠,看了不少地方。由於下榻的酒店離巴黎聖母院不是很遠,自然我的巴黎自由行也就從巴黎聖母院起步,拍了一些照片。
那天上午天氣不好,雲層很厚,還擔心下雨,中午過後天空才放晴。傍晚時分,我在回酒店的途中,特意再跑到巴黎聖母院的跟前拍了一張帶有藍天白雲的照片。可惜的是跑累了,沒有再多走幾百米,拍下巴黎聖母院這次毀於火災的那座美麗的尖塔聳立在藍天白雲中的景色,以致成為今日深深的遺憾。
從網上可以看到,對巴黎聖母院遭受火災侵襲許多中國人及日本人都十分震驚,刷屏現象持續很久。在法國或巴黎眾多的古老建築中,中國人對巴黎聖母院情有獨鍾,這是因為維克多·雨果這部小説早在1923年就出版了中譯本,1949年前後,由陳敬容翻譯的新譯本《巴黎聖母院》出版,這個名字就在中國深入了人心,借用一句中國新華時評的話,那就是「通過文學藝術、郵件照片、通信家書,巴黎聖母院早已走進無數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影響一代又一代人。」
我記得文革結束後,許多西方文學名著在中國重新出版,許多城市的街頭排起了長長的隊伍,人們爭先恐後地購買這些久違的西方文學名著。許多海外電影也開始出現在中國各地電影院的銀屏上。和日本電影《追捕》、《生死戀》、《華麗家族》等一樣,電影《巴黎聖母院》也極大地豐富了文革後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使文革中長大的一代中國人終於擁有了可以和世界各國民眾談論文學和藝術的共同話題。巴黎聖母院這座美麗的哥特式建築以及吉卜賽女郎埃斯米拉達和敲鐘人卡西莫多善成了中國人的感情聚焦點。
説到巴黎聖母院走進中國人精神世界這個話題,還需回顧一下中國人的出境遊政策和人數的變遷。
1997年,中國政府發佈《中國公民自費出國旅遊管理暫行辦法》,這標誌著中國公民自費出境旅遊業務正式開展。1993 年中國的出境旅遊人數為374萬,97年跨入500萬人,此後開始快速增長。2000年中國出境旅遊人口數第一次超過1 000萬,3年後,這個數字翻倍,超過了2 000萬。03年達2022萬,首次超過日本1700萬人次左右的出境規模,成為亞洲最大的客源輸出國。到05年,人數又增1 000萬。即便如此增長,1994年至2003年中國累計出境人數也才接近1億人次。然而,13年中國有近1億人次出境旅遊,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境客源市場,18年中國出境旅遊人次近1.5億,已經長居世界第一之位。
這麼大規模的出境遊人數,使得「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的意識成了中國人的普遍共識,甚至成了辭職的理由。大規模的出境遊還使中國人獲得了實際觀看、欣賞和體驗海外古跡、文化遺産、自然景貌的機會,巴黎聖母院等世界文化遺産、日本的櫻花紅葉美食溫泉等真正走進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
所以,巴黎聖母院的失火才會在中國引起人們的遺憾和痛心。這和一到櫻花賞花季節,中日航線就一票難求的現象有著異曲同工之處,都反映了中國人對人類藝術瑰寶、自然美景的無限愛惜之情。網上實時直播、世界同時心痛美麗的巴黎聖母院被熊熊大火吞噬,其實是科技和文明的進步使得全世界進入了可以實時共有話題的時代。再借用一次新華時評的評述:「愛文化、愛藝術,追求正義、崇尚善良,是人類共通的情感。」這也可以説是一種普世價值觀吧。
![]() |
莫邦富 簡歷
上海出生。曾下鄉黑龍江生産建設兵團。上海外國語大學日語專業畢業後,曾在該校任教。1985年留學日本,在日本讀完碩士、博士課程。現在是旅居日本的華人作家、評論家。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