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中島惠:前些日子,我聽新聞説,居住在上海的日本人減少了近1萬人,對此感到非常遺憾。
我經常採訪中國各地中國人的「個人故事」,在這些人當中,有很多在日資企業工作的中國人。其中既有人畢業於中國大學的日語專業,也有人畢業於技術類專業、然後在日資企業旗下工廠當工程師。與普通中國人相比,他們對日本人的理解更加深刻,而且似乎自然而然學會了與日本人交往的方式。
但是,這些人似乎有時候完全不知道日本人在想什麼,因此感到困惑。如果僅僅是困惑並不值得擔心,但我聽説這種情況有時候直接導致了不信任感和對日本的負面情緒。因此,今天我打算介紹一下外國人難以理解的日本人的溝通術,這是從居住在上海的一位日本顧問那裏學到的。
一言以蔽之,日本人的溝通術就是「推測+期待+心靈感應」。據稱日本人的習慣是,以「應該是這樣吧?」來推測對方的心情,然後懷著「希望你這樣做」的期待,(不通過語言)通過態度和表情將自己的想法不露痕跡地傳遞給對方。
下面觀察第一個事例。在日資工廠,日本上司對小李説,「希望你每天寫日報」,結果小李寫了「今日去了○○地方」這種流水賬。對此,上司僅僅批評稱,「這種東西不叫日報。以後寫得認真點」。於是,小李按照自己的理解,更加詳細地寫了日報,結果卻受到了更加嚴厲的批評。站在小李的角度來看,日報這種東西自己從來都沒有寫過,一點都無法理解為什麼會受到批評。
上面提到的那位顧問説,「日本的常識和中國的常識存在不同。但是,在不作出説明的情況下就發脾氣的日本上司司空見慣。日本人有一種習慣——不詳細説清楚所有問題卻要發脾氣,借此表達‘希望你這樣做(希望你認真寫)’的意思,但對於沒有寫日報這種習慣的中國人來説,則難以理解為什麼會遭受批評。」
接下來看第2個事例。假設出場人物為日本上司A、中國部下B、中國部下C這3個人。在午休時間,C趴在辦公桌上睡覺。而B離開了座位。這時,B的電話響了。在看到C並不打算接電話之後,日本人A將會採取什麼樣的行動呢?
1、對C大聲喊「趕快接電話」
2、視而不見(電話一會就不響了)
3、無奈之下自己接電話
在日本人採取的行動中,最多的是第3種。據説在日本人問已經睜開眼睛的C,「為什麼不接電話?」之後,C的回答是「現在是午休時間,對方不應該打電話過來」。而在A説「不接電話怎麼行呢?B又不在座位上」之後,C就直接説,「總之是B現在不在座位上。如果接電話那麼重要,那麼最好將B的電話設為留言電話」。
在這種情況下,很多日本上司採取的行動,僅僅是帶著一臉不高興的表情。同時,在一段時間裏,將不和部下開口説話。但是,站在中國人的角度來看,完全不知道為什麼上司突然不高興、並且不講話了。日本人通過「態度」來表示自己對不接電話這件事感到生氣,但令人遺憾的是,這種心情沒有傳遞給中國人。日本人的習慣是,不詳細解釋「為什麼即使是午休時間也要接電話」,卻單方面生悶氣,進而拒絕和對方進行交流。
如果是在日本人之間,即使不説出來,也能借助「推測+期待+心靈感應」彼此溝通。即使沉默不語,也能夠想像到對方生氣的理由。但是,在各種各樣的人生活在一起的多民族國家中國,這種做法並不適用。但很多日本人不了解這一點。當然,日本人並沒有惡
意。因為在日本國內,如果把想説的話全部告訴對方,會被認為是不會察言觀色的人。由於在與外國人溝通方面沒有進行重要的訓練,有時將産生摩擦,但這是由於各自的文化存在差異。
中島 惠簡歷
出生於日本山梨縣。曾在北京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留學。先擔任報社記者,1996年起成為自由記者。著作有《中國精英這樣看待日本人》、《中國人的誤解 日本人的誤解》(均由日本經濟新聞出版社出版)等。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