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張石:據共同社報道,日本首相安倍晉三1月19日在東京舉行的一場研討會上發表致辭,表示想在亞洲推進力圖與擁有民主、法治等共同價值觀的國家攜手的「價值觀外交」。安倍強調「在亞洲,一個擁抱自由、人權、民主,尊重法治的時代將拉開大幕。日本將繼續成為其中的一員」。
|
張石 |
所謂「價值觀外交」,就是強化與共用尊重民主主義和人權價值觀的國家的關係的外交方針。
按照日本的外務省説明,就是「基於普遍的價值(自由主義、民主主義、基本人權、法的統治、市場經濟)的外交」。
「價值觀外交」是美國新保守主義創始人Irving Kristol(1920年-2009年)提出的,而日本的安倍晉三和麻生太郎等人受其影響,建立了一種日本的外交觀。
2006年11月30日,第一次安倍內閣的外務大臣麻生太郎在日本國際問題研究所演講時,首次提出推動建立一條名為「自由與繁榮之弧」的外交方針。當時外務省官員表示,這將成為今後20年日本外交一大方針。
麻生在演講中指出,日本本來有兩個主要外交基軸,第一是「強化日美同盟」,第二是「強化與中國、南韓、俄羅斯等鄰國的關係」,現在是多添一個新基軸的時候了。其理念是,向國際社會推展「價值外交」,宣揚民主、自由、人權、法治、市場經濟等「普遍價值」。為此,日本將在歐亞大陸週邊,積極推動建立一條名為「自由與繁榮之弧」的弧帶。
所謂建立「自由與繁榮之弧」,就是對東西冷戰以後、體制發生巨大變化的國家,也就是從東北亞開始,經過中亞、高加索、中、東歐,一直到巴爾幹半島那些開始走向民主主義的各國進行支援,包括「繼續支援柬埔寨、寮國、越南」,「支援中亞自主發展和阿富汗穩定」,幫助「喬治亞、烏克蘭、亞塞拜然、摩爾多瓦」等課題。麻生説日本要成為他們「沒有終點的民主主義馬拉松的伴跑者」。
雖然麻生首次提出這個概念,但所謂「價值觀外交」的思想,在安倍晉三的著作《走向美麗的日本》中就提出來了。他在2006年7月出版的著作《走向美麗之國》中指出:如果日、美、澳、印四國首腦或外交部長能在一起開會,討論從戰略的觀點出發,將我們的普世價值觀(自由、民主主義、基本人權、法律的統治)為亞洲共有,那將是多麼好的事呀!日本應該為實現這種討論發揮領導作用。(《走向美麗之國》,日文版,160頁)。
2012年12月27日,第二次擔任首相不久的安倍晉三向國際非政府組織《世界報業辛迪加》投稿並在該組織網路上發表,深化了他在亞洲推進「價值觀外交」的思想。他在文章提出了「鑽石安全保障構想」,明確提出遏制中國的「亞洲民主安全之鑽」,聲稱在東海及南海領土爭端中,南海正在成為「中國的湖」,日本、印度、澳大利亞和美國夏威夷要連成鑽石形,也就是菱形的海洋線包圍網,與亞洲的民主盟友共同確保西太平洋至印度洋之間的海上航行自由。
筆者認為,所謂「價值觀外交」,是一種十分不成熟的外交模式。Irving Kristol作為學者提出來這種觀點無可非議,但是將此作為一個國家的基本的外交方針,則對這個國家很不利。
首先,具有共同價值觀的國家之間,和沒有共同價值觀的國家相比,進行外交的需求度和難度比較低,比如歐盟,因為具有同樣的價值觀,最後就不太需要外交了,而是連接成一個國家共同體,而外交的需求度大的國家,正是價值觀不同的國家。由於價值觀不同,需要與其細緻磨合,反覆磋商,互相解釋,加深理解。一般認為,外交是「國家使其國家利益最大化的一系列與他國的交涉行為」,但是,在目前國際化的潮流下,國家、民族、地區正從一個個分散而孤立的族群走向在世界規模的舞臺上分工合作,互相競爭互相促進,互為補充互利共贏,現在的中、日、美及世界其他的重要地區,早已結成一個絲絲入扣、節節相聯、起承轉合、缺一不可的産業鏈、金融鏈、商業鏈甚至生活鏈,一損皆損,休戚與共,如果反目動武,每一發打向對方的炮彈都如同打在自己頭上;每一次封鎖對方的行動都是作繭自縛。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