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般被認為是資源匱乏的國家,但最近接連在日本近海發現沉睡著超出預期的豐富資源。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與東京大學的研究團隊的研究表明,小笠原諸島和南鳥島海域(隸屬於東京都)的海底泥中蘊藏著稀土,稀土位於海底淺層,濃度最高達到中國礦山的30倍以上。在日本近海也先後有可燃冰、石油和天然氣被勘探,並進行試開發。開採技術和成本方面還存在有待解決的課題,但海洋資源將日趨受到關注。
|
圖為日本從海底「可燃冰」採取的天然氣,圖由JOGMEC提供 |
東京大學教授加藤泰浩等組成的研究團隊曾於去年6月宣佈,位於日本專屬經濟區(EEZ)的南鳥島海域的海底泥中蘊藏有「鏑」元素,蘊藏量達到日本國內約230年的消費量。在稀土中「鏑」尤為稀少,一般用於混合動力車(HV)馬達等。今年1月,海洋研究開發機構利用深海調查研究船「海嶺」號在該海域進行了調查。
針對從水深超過5000米的海底採集的海泥進行分析後發現,稀土濃度最高達到約6600PPM(PPM為100萬分之1)。鏑的濃度達到中國礦山的32倍。如果濃度高,開採成本就將下降,而商用化的可能性也將隨之提高。此外還查明,稀土蘊藏在海底以下3米的較淺位置。
中國佔全球稀土産量的9成以上,對於中國限制稀土出口導致的供給和價格暴漲問題,市場一直感動擔憂。日本經濟産業省自下一年度起將全面啟動南鳥島海域的調查,預定利用3年時間,對約40個地點進行嘗試性開採,日本政府還將加快開發商用化所需的技術。
3月12日,日本在全球首次從愛知縣和三重縣海域的海底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中成功提取出用作燃料的甲烷氣。據分析,該海域的資源蘊藏量相當於日本11年的液化天然氣(LNG)進口量,此次提取的氣體量達到事前的陸上試驗的約9倍。
天然氣水合物還存在於日本海海域的淺層海底,有關方面認為,有可能以較低成本進行開採,目前正在進行相關研究。
此外,在新潟縣佐渡西南海域,確認存在易於沉積原油和天然氣的地層,石油和天然氣的嘗試性開採調查即將啟動。今後將總計投入98億日元,對儲量等情況進行調查,這有可能成為日本國內最大規模的礦藏。
在日本近海,還存在著因海底噴出的熱水中的金屬成分不斷沉積而形成的海底熱水礦床,今後將展開探索。海底熱水礦床是蘊藏有銅、鋅、金、銀,鎵和鍺等稀有金屬的「寶山」。目前查明,這種礦床分布於伊豆諸島、小笠原諸島和沖繩附近。有分析認為,由於蘊藏地層較淺,在開採技術上難度不大。
不過,到目前為止,以上資源的開採成本高仍是課題,要實現商用化,今後必須進行技術革新。隨著新興經濟體、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迅速增長,如果資源價格出現暴漲,海底資源也將越來越帶有現實意義,基於這種考慮,美國和法國等國也已開始關注海洋資源。日本是領海和EEZ加在一起居世界第6位的海洋大國,日本正積極勘探海洋資源,加快開發成本較低的開採技術。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