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智慧手機外,因台灣廠商加入電子設備供應鏈而導致電子設備價格驟跌的局面在個人電腦和平板電視已在領域上演。這是因為台灣廠商在人工費低廉的中國大規模量産,並且擁有以低成本開發高機能産品的經驗。
最典型的就是筆記型電腦。台灣當局於2001年允許台灣廠商在中國大陸組裝筆記型電腦,廣達電腦等電子産品代工服務(EMS)企業相繼進入中國大陸。台灣廠商利用語言相通、易於進行生産管理的優勢獲得了全球筆記型電腦90%左右的代工業務。
受此影響,90年代每台售價2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12000元)以上的筆記型電腦2013年的平均價格下跌至不到5萬日元(約合人民幣3000元)。原本希望通過台灣廠商來降低成本的美國戴爾和索尼等個人電腦廠商也陷入了業績惡化。
此外台灣企業還進入了平板電視市場。友達光電(AUO)等廠商增産廉價液晶面板,半導體廠商開曼晨星半導體(2月與聯發科技合併)等廠商則供應系統LSI(大型積體電路)。組裝業務則被全球最大的電視代工廠商冠捷科技以及鴻海承接。
2005年時「1英吋1萬日元」的平板電視的價格出現驟跌。目前32英吋的平板電視售價僅2萬~3萬日元。
不過台灣廠商也未能倖免于自己造成的「價格破壞」。受中國的人工費上漲影響,鴻海和個人電腦代工企業等的銷售額營業利潤率僅為1~2%左右,令經營層倍感苦惱。
(山下和成 台北)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