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在晶片細微化競爭中加速追趕
2024/03/18
美國英特爾正試圖在半導體的微細化競爭中捲土重來。充分利用了拜登政府的補貼,在美國計劃投資總額超過400億美元。英特爾將在尖端晶片的製造能力上趕上台灣和南韓企業,力爭擴大來自外部半導體廠商的代工訂單。
「摩爾定律還沒有結束」,2024年2月,英特爾首席執行官(CEO) 帕特·季辛吉(Pat Gelsinger)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聖荷西舉行的活動上如此表示,強調稱創業以來的經驗法則仍然有效。
摩爾定律由英特爾的聯合創始人之一摩爾於1965年首次提出。該定律預測大型積體電路中搭載的電晶體數量約每2年翻一番。這是顯示微細化長期趨勢的代表性指標,但近年來業界認為摩爾定律正在迎來物理極限。
事實上,英特爾的微細化一直呈現停滯不前的態勢。2010年代,由於10奈米晶片的實用化遭遇挫折,英特爾在智慧手機等移動終端領域喪失了競爭力。
從設計到生産涉足所有工序的英特爾還錯過了擴大到整個晶片行業的水準分工浪潮。美國英偉達通過將生産交給最大代工企業台積電(TSMC),自身則專注於人工智慧(AI)晶片設計,從而實現了快速增長。其年銷售額在2023年也反超了英特爾。
2021年,從美國威睿(VMware)回到老東家英特爾的帕特·季辛吉首先著手的是挽回微細化的落後。2023年在愛爾蘭工廠引進新的製造技術,成功開始量産7奈米級尖端晶片。
帕特·季辛吉在2月的活動上表示,計劃在2024~2025年開始量産2奈米以下的尖端晶片。計劃到2027年前後實現1.4奈米級的製造技術,顯示出在微細化競爭中趕超台積電和三星電子的決心。
英特爾正在俄亥俄州投資200億美元建設新的晶片製造基地,以量産尖端産品。在現有基地所在的亞利桑那州也投資200億美元,正在建設2座新工廠。
支撐英特爾總額超過400億美元投資計劃的是基於美國拜登政府2022年通過的《晶片與科學法案》的補貼。彭博通訊社報導稱,英特爾正在推進從美國政府獲得超過100億美元補貼的談判。
英特爾CEO季辛吉正在講解細微化的新戰略(2月,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聖荷西) |
英特爾還宣佈了在德國和馬來西亞等地擴建工廠的計劃。帕特·季辛吉針對建立一個能靈活應對中美對立等地緣政治風險的供應鏈強調,「這是客戶、整體經濟和國家安全所需要的」。
在美國建設的新工廠將承攬其他公司的晶片生産,希望從台積電等企業手中奪取部分份額。英特爾將放棄自給自足的方針。在英特爾製造部門擔任負責人的高級副總裁基萬·埃斯法賈尼 (Keyvan Esfarjani)表示,「自己打造一切並非正確答案」。
在聖荷西舉行的活動上,英特爾為了加強代工業務,邀請了合作夥伴——英國ARM的CEO雷內·哈斯(Rene Haas)等人。視頻登場的美國微軟CEO薩蒂亞·納德拉承諾,微軟設計的晶片將委託給英特爾進行生産。
更加讓與會者感到驚訝的是,通過「ChatGPT」點燃生成式AI熱潮的美國OpenAI公司CEO山姆•奧特曼(Sam Altman)的現身。據報道,奧特曼正在創建新的AI晶片公司。有分析認為,英特爾似乎希望拉近與他的距離,並從新公司獲得代工訂單。
由於個人電腦和智慧手機的銷售低迷,晶片行情陷入低迷。儘管英特爾1月份公佈的2023年10~12月財報顯示時隔7個季度實現增長,但定位為下一個盈利來源的代工業務銷售額仍僅佔整體的2%。
從率先投入代工業務的三星來看,2023年10~12月晶片部門的營業損益也連續4個季度出現虧損。對於2月份進入上任第四年的英特爾的帕特•季辛吉來説,轉變商業模式所剩的時間已經不多。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