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普已決定併入台灣鴻海旗下,這是因為越來越多聲音認為相比與之競爭的日本産業革新機構,鴻海在資金方面提供了更優厚的援助條件。鴻海援助總額達到7000億日元,除了出資之外,還同意支付保證金作為定金。鴻海董事長郭台銘顯示出的讓步吸引了夏普管理層和主要交易銀行。
「沒有資金上的保證,對話就無法推進」,在與鴻海優先推進談判的2月中旬。夏普高管相繼如此表示。因為雖然鴻海方案的援助額達到7000億日元,規模巨大,但夏普曾有痛苦的過去。
兩家公司2012年3月曾就夏普總公司接受鴻海約10%的出資達成協定,但隨後以夏普股價下跌為由,鴻海方面並未履行協議。2月15~17日,夏普高管前往台灣,在與鴻海交涉之際,「磋商就像是要求對方寫字據」(相關人士)。「如果收購得以確定,將保證支付1000億日元」,這一承諾成為夏普接受鴻海方案的主要原因之一。
夏普2014財年(截至2015年3月)出現2200億日元以上合併虧損。本來液晶業務如果不能通過大規模投資來加強技術和生産體制,就難以保持競爭力。最近1年未能按計劃推進投資,強烈擔心被中國大陸液晶面板企業追上。在夏普旗下液晶業務負責人中,有聲音表示「鴻海能夠幫助我們投資」。
實際上,鴻海董事長郭台銘顯示出的想法是在完成收購後展開投資,以量産智慧手機和電視用有機EL面板。美國蘋果計劃在智慧手機「iPhone」上採用有機EL面板。鴻海希望對抗領先的南韓企業,提升在與蘋果談判時的存在感。
另一方面,日本産業革新機構的方案是向夏普總公司出資和融資,但在資金援助總額上較少。關於2000億日元的融資額度,也有聲音表示「不清楚哪方以何種目的出資」。
相關人士指出,此次「結果形成了僅關注援助額的討論,有關今後成長戰略的討論有所欠缺」。鴻海打算專注於液晶業務,但其他主力業務的發展將基本上交給夏普,乘積效應仍是未知數。在此次出資談判中,援助額發揮了巨大作用,但要使之成為「活的錢」,還不可缺少週密的戰略。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