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到懸崖邊上的日本半導體行業
2017/09/29
經過一番曲折之後,由於有日本經濟産業省做後盾等原因,東芝記憶體最終以日本企業掌握一半以上表決權的框架達成出售協議。在曾經稱霸全球的各大「日本記憶體」企業紛紛敗退的情況下,東芝記憶體是最後的「堡壘」。東芝能否在複雜的股東構成下確保競爭力?其未來走向將決定包括材料和製造設備在內的日本半導體産業的興衰。
![]() |
東芝記憶體的經營今後由共出資2萬億日元的約10家企業聯盟負責。由於牽扯到利害關係,很多觀點擔心能否迅速做出經營判斷。
如果東芝記憶體飄搖不定,日本半導體的未來可能也會衰落。包括製造設備和材料在內,這一産業的規模達到10萬億日元。其中擁有全球最大規模産能的東芝記憶體四日市工廠的影響力非常大。
其他企業在日本國內的全部幾十座半導體工廠加在一起的矽晶圓供給能力也不及四日市工廠。經濟産業省提出「防止技術外流」就是因為該工廠是支撐整個相關産業的存在。
回顧日本國內半導體産業的歷史,隨著1980年代電腦時代的到來,日本企業通過高效量産被稱為「電腦産業糧食」的半導體實現了飛躍。1990年,半導體企業全球排行榜前十名的企業有6個是日本企業,NEC居首、東芝第2、日立製作所第4。甚至逼迫盟主美國英特爾退出了DRAM業務。但是,從1990年代後半期開始,日本企業的優勢逐漸被南韓和台灣企業所取代。
東芝記憶體雖然倖存下來,但競爭環境今後將發生巨變。因為作為國策培養半導體産業的中國企業正在崛起。具有代表性的企業是投入2萬億日元資金建設巨大工廠的紫光集團。某證券分析師認為,「幾年後記憶體將進入中韓爭奪戰的狀態」。在每年持續實施1萬億日元規模投資的三星電子與紫光集團展開競爭的情況下,東芝記憶體能否在日本國內留下技術人員和生産基地,嚴峻的局面仍將繼續。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