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電子廠商的業績似乎迎來了觸底反彈。松下於10月31日將2013財年(截至2014年3月)的營業利潤預期上調至2700億日元(比上一財年增長68%)、最終盈利上調至1000億日元(上一財年為虧損7542億日元)。這是因為非主力業務的出售等取得進展,而住宅和汽車相關業務銷售額正在增長。這是松下時隔3年再次實現最終盈利。此外,由於在重組方面進展較快,日立製作所本財年的預期營業利潤將達到5000億日元,接近1990財年的歷史高點。
由於雷曼危機後需求銳減,2008財年日本8大電子廠商的合計營業損益出現虧損。這是因為不但被南韓廠商等亞洲企業奪走市佔率,而且還面臨東日本大地震以及1美元兌約70多日元的日元升值,一直處境艱難。
本財年8家企業的盈利合計終於將復甦至頂峰時期(2007財年)的70%左右。這是因為重組帶來了營業狀況改善,同時迎來了國內外的經濟復甦和日元貶值東風。
從4~9月期財報來看,松下營業利潤增長68%,而最終損益實現盈利1693億日元(去年同期虧損6851億日元)。松下社長津賀一宏強調稱,「業務結構轉型已經開始産生效果。下半財年起將全面啟動成長戰略」。
當然,由於退出電漿電視和日本國內個人智慧手機業務等將計提鉅額重組費用,僅從下半財年來看將産生最終虧損。而營業利潤的上調在很多程度上也是得益於日元貶值的拉動效果。
索尼也于31日發佈財報下調了全年業績預測。4~9月期由於電視機型減少等原因,雖然作為主力的電子業務時隔3年實現營業盈利,但數位家電的銷售則不容樂觀。
此外,夏普4~9月期財報顯示,營業損益為盈利338億日元(去年同期虧損1688億日元),但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於液晶面板業務的合理化。
在已結束財報發佈的大型電子廠商中,除日立之外,東芝也將全年營業利潤預期提高至同比增長50%的2900億日元,與曾創歷史高點的1989財年(3159億日元)已相差無幾。這些公司的相同點是除了推進剝離虧損領域等的結構性改革外,同時還確立了各自的優勢領域。其中日立是在鐵路和資訊系統等基礎設施相關領域,而東芝則是在面向智慧手機等正在增長的半導體記憶體領域。
日立和東芝2家公司正在從重組主導型復甦轉向在優勢領域擴大銷售額,進而增加盈利的收益擴大模式。這種潮流能否擴大至其他電子企業和其他行業,是日本企業整體業績復甦的關鍵。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