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民企首次成功發射自研小型火箭
2019/05/05
5月4日,日本小型火箭初創企業星際科技(IST)成功發射了小型觀測火箭「MOMO」3號機。這是日本民營企業首次將自主開發的火箭送入太空,為一直以來在政府主導下的日本火箭開發注入了新風。不過,中美民營企業在火箭開發領域處於領先地位,日本企業要實現火箭商用化面臨著開發和資金層面的課題。
![]() |
此次發射的火箭為小型火箭「MOMO」3號機(5月4日,北海道大樹町,圖片由星際科技提供) |
星際科技于4日淩晨5點45分從北海道大樹町的發射場發射了火箭。4分鐘後火箭達到最高高度為113千米的太空,並按計劃落入太平洋海域。該火箭全長10米,重約1噸。搭載了20kg的實驗設備,用於測定重力等數據。
該公司由日本實業家堀江貴文等人出資,於2013年成立,有約20位研究人員推進火箭開發。2017年發射「MOMO」1號機,2018年發射「MOMO」2號機,但均以失敗告終。此次也發現了機體故障,取消了原定4月30日的發射,之後又因強風推遲了發射時間。第3次的發射終於取得成功。該公司社長稻川貴大表示,「我們迎來了新的宇宙開發的歷史」。
此前日本的火箭開發一直由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主導。此次成功發射使得日本民營企業的火箭業務也有望擴大。在發射後的記者會上,出資人堀江貴文表示,「火箭可用於有趣的事業,期待宇宙産業的市場擴大」。
![]() |
星際科技的優勢是火箭發射成本低。火箭通常使用特別訂製品,1次發射至少需要花費數十億日元。而星際科技在建材超市採購材料,在自家工廠對材料進行加工,將發射成本控制在數千萬日元。
由於「MOMO」為小型火箭,可進行的實驗十分有限。因此該公司正在開發可搭載小型衛星的火箭「Zero」,力爭2023年實現商用化。但該公司的研發費用主要通過網上眾籌等方式籌集,但是「Zero」的開發需要數十億資金,資金籌集也成為課題。
為了掌握交通擁堵及受災情況等,全球的超小型衛星發射需求不斷提高,可搭載衛星的小型火箭開發快速推進。據美國調查公司 SPACE WORKS統計,到2023年,重量在50kg以下的超小型衛星的發射需求將增至2016年的5倍以上,達到513顆。
美國初創企業火箭實驗室(Rocket Lab)2018年成功發射的商用小型火箭搭載了重約200kg的衛星。中國的重慶零壹空間航太科技也成功進行了小型火箭的試射。
獨立風險投資基金Global Brain的青木英剛表示,「如果能在日本國內進行小型火箭的低成本發射,將對衛星初創企業構成利多」。星際科技等日本企業正在追趕中美企業的小型火箭開發業務,但是獲取需求和確保資金似乎成為商用化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