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飛機産業開始起飛(下)
2011/11/28
日本的飛機産業在日美安保體制框架內,不斷強化與波音等美國航空巨頭的合作關係,所以已具備很強的技術實力。
第2次世界大戰後,雖然日本曾7年被禁止飛機的研發生産,但禁令解除後日本自衛隊機開始授權生産飛機,1956年自衛隊授權的日本國産戰鬥機首個型號「F86」開始交付使用。之後,「F4」和「F15」也相繼投入生産。目前日本的主力戰機「F2」就是由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 )和三菱重工等日美企業聯合研發。
F2原本計劃在1980年代中期實現國産化,但由於美國議會的反對遭遇挫折。不過,三菱重工等日本企業為F2戰鬥機研發的碳纖維複合材料技術,為他們日後獲取「787」的鉅額訂單打下了基礎。
民用飛機領域,日本企業與波音的合作關係仍至關重要。三菱重工最初於1969年與波音首次簽訂了大型噴氣式飛機747的零件供應合同,在其後的767中,三菱重工、川崎重工業和富士重工業3家企業簽下了相當飛機整體15%的供應合同。非常賺錢的機型777中,日企供應的零件比重上升至21%,並且三菱重工承擔了飛機後機身這一重要部位的生産任務。777的成功也帶來了787的成功。
現在,「787」的主機翼由三菱重工名古屋航空宇宙系統製作所生産,這裡可稱為日本飛機産業的聖地。放在三菱飛機總部大廈「名航時鐘」1937年3月完工以來,歷經空襲磨難至今仍屹立不倒。而太平洋戰爭時日本的戰鬥機「零戰」(零式艦上戰鬥機)也是在此開發的。
截至二戰結束,三菱重工名古屋工廠曾生産飛機1萬8000架,飛機引擎5萬2000部。如果將相鄰的工廠和辦公區加在一起,鼎盛時期的1969年曾有12萬人在此工作。
飛機産業被認為是技術革新和擴大就業的領軍行業,所以日本飛機産業必須在全球市場上提高自身影響力。因此「787」之後,將豐田等出資的MRJ項目作為重要業務,引領其走上軌道對日本而言非常重要。MRJ預定明年進行的首飛可能延後,但這一艱難的計劃得以成功,日本就會有挑戰更大飛機整機的可能。
(本連載由石塚史人、山下和成、長繩雄輝和淺沼直樹共同執筆)
日本飛機産業開始起飛(上)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