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迎擊正在西非肆虐的伊波拉病毒,世界各國正在加緊研究治療藥物和疫苗等。日本在上述兩項領域均取得了研究成果,給防治伊波拉病毒帶來了一定的希望。日本北海道大學成功確定了2種能防止病毒感染的蛋白質(即抗體)。此外,東京大學採用無毒化伊波拉病毒成功試製了疫苗。北海道大學和東京大學的研究成果均在海外研究機構通過猴子實驗確定了效果。
 |
加拿大的生物安全標準四級實驗室在為北海道大學進行動物實驗 |
此次的伊波拉疫情導致的死亡人數已經超過1000人,死亡率接近60%。世界衛生組織(WHO)有條件批准了使用尚處於開發階段的治療藥和疫苗等。海外企業正在推進研究開發,但有效性等尚未獲得證實,因此需要準備盡可能多的治療藥和疫苗作為備選。
伊波拉病毒通過位於表面的蛋白質附著於細胞上造成感染。北海道大學的高田禮人教授等人發現的抗體能夠附著於病毒表面,阻止其侵入細胞。向感染伊波拉病毒的6隻猴子同時注射了2種抗體,其中2隻沒有發病,1隻症狀沒有加重並最終活了下來。
據稱伊波拉病毒的繁殖能力等很強,單用1種抗體效果較差。目前已被用於搶救感染病毒的美國醫生的未獲批准藥物「ZMapp」使用了3種抗體。高田教授等人今後將與製藥企業合作,力爭使自己的發現實用化。
東京大學的河岡義裕教授等人通過基因重組除去了伊波拉病毒繁殖不可或缺的稱為「VP30」的蛋白質,成功使之無毒化。利用無毒病毒製造了疫苗,注射到10隻猴子身上使之具有免疫力。然後讓猴子感染真正的伊波拉病毒,猴子最終生存下來。如果是1次接種,有些猴子的血液中還可以發現病毒,但之後最終恢復了健康。
為了防止病毒洩漏造成大規模傳播,除非能夠進行嚴格管理的生物安全標準四級實驗室(BSL4),其他實驗室無法進行伊波拉病毒等危險性很高的病原體研究。目前全球有40所以上BSL4實驗室。日本國內並沒有BSL4實驗室,因此北海道大學、東京大學都需要通過美國和加拿大等的BSL4設施進行實驗。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