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今年8月日本廣島市發生了導致多人死傷的大規模山體滑坡災害,有關預測山體滑坡的技術在日本受到廣泛關注。大阪大學和日本防災科學技術研究所分別開發出了預測技術,可通過監測暴雨時土壤中的水分含量等,在災害發生30分鐘之前發現山體滑坡的跡象。神戶大學試製出了對廣闊區域進行監視並發布預警信號的感測器。這些相關技術均力爭在1~3年後投入實用。
 |
廣島市發生山體滑坡的現場(8月,KYODO) |
除了相關預測技術外,日本還計劃結合重新調查存在山體滑坡危險地區的防災地圖,以提高災害發生前的預測準確度,從而用於指導居民進行躲避。
大阪大學的小泉圭吾教授等人開發出了將兩個元件插入土壤中來檢測土中水分含量的裝置。運用的是隨著土壤中水分含量的增加,更容易形成電流的原理。
研究人員在模擬山體滑坡的室內實驗中發現,在山體滑坡發生的約30分鐘之前,土壤中的水分含量會迅速增加。研究人員認為同樣的現象在自然界中也會發生,並基於這種現象開發出了預測裝置。考慮在室外確認裝置性能的基礎上,以每台20~30萬日元的價格推向實用化。
日本防災科學技術研究所和高知大學開發出的技術是通過監測地下水位的上升情況,從而在災害發生約30分鐘前進行預測。今後,將在各種各樣的土質上進行實驗。
神戶大學試製出了一種新的感測器,通過在山坡等斜坡上設置光纜線,來監視細小土石的動態。光纜線的尖端會發光,通過分析土石反射的光線,可以監測到土石等的細微動態,以發現山體滑坡的跡象等。
由於光纜的成本較低(1米只需幾十日元),從而可對廣闊區域的山體滑坡進行監視。研究人員認為該感測器可以測得崩落的土石量、從而推算避難和受災規模,以便於制定修復工作計劃等。
現有的感測器主要利用感知金屬絲的伸縮,因此只有土石崩落後才能檢測到。由於難以被用於預測災害發生和指導避難,且價格高昂(數百萬日元),因此普及速度緩慢。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