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帶來威脅還是機會?
2017/05/09
機器人雖然會搶走人類的就業機會,但是引進機器人能夠提高企業的生産率,這一效果備受期待。美國管理諮詢公司麥肯錫分析稱,如果機器人得到廣泛應用,全球整體的勞動生産率可能會由每年0.8%提高1.4%。能否克服威脅論順利推進機器人的應用,將關係到國家、企業及個人的競爭力。
為人類創造新的就業機會
澳大利亞大型銀行澳新銀行(ANZ)成功實現了印度的事務性業務的自動化,增加了日均可處理的合同數量。通過實現自動調取及轉移客戶數據等,提高了作業效率。澳新銀行董事總經理潘卡加姆·塞德里維(Pankajam Sridevi)表示,「使用機器人進行數據最終確認等,結果使得人類的工作也在增加」。
![]() |
想要了解有關你所從事的工作的情況可以前往「日經Visual Data」網頁搜索(僅支援日語) 網站連結:https://vdata.nikkei.com/newsgraphics/ft-ai-job/ |
大型工業機器人公司德國庫卡的美國法人社長喬·傑瑪(Joe Gemma)表示,「機器人創造了數據科學家等新的工作」。據稱,在部分汽車廠商的工廠,已經出現了監控機器人正確處理生産和銷售狀況等數據的「機器人管理員」一職。
企業推進機器人的應用是為了提高業務的效率和準確性。單純的重覆作業等機器人擅長的領域直接實現自動化,使員工集中到具有較高創造性和附加價值的業務領域。機器人化催生新業務的情況也開始出現。這些積累將提高企業的生産率。
機器人導致工資被壓低?
國際機器人聯盟(IFR)表示,2015年底有163萬台工業機器人投入使用,預計到2019底將達到約260萬台,全球的自動化趨勢將進一步加強。
隨著這一趨勢的加強,認為機器人是威脅人類就業的存在的聲音以歐美為中心日漸高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研究人員3月底發表了一篇論文,指出每針對一千名工人投放一台機器人,就會減少 5.6 個人類工作崗位。同時還指出,機器人還將導致工資被壓低。
特別是美國企業,在川普政權上台後,對就業問題十分敏感。搶走就業機會的是貿易還是機器人?美國已經開始了這樣的討論。
要防止對就業的擔憂擴大,政府、企業分別採取措施越來越重要。目前已進入任何國家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提高生産率的時代,需要以人類和機器人共同存在、共同發展為前提進行充分討論。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中西豐紀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