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版GPS能趕超中國北斗嗎?
2017/11/17
中國日前成功發射了首批新一代衛星定位系統「北斗3號」使用的人造衛星。定位精度(誤差)將提高至原來的2~3倍,最大達到2.5米。北斗衛星定位系統將在2020年之前覆蓋全球。中國不僅在經濟和軍事層面,在宇宙開發方面也加緊追趕美國。而緊跟中國步伐的印度也正在穩步推進類似項目。
最早2018年下半年實現商用化
「我們的定位系統最早將在明年下半年實現商用化」,印度的空間應用中心(SAC)理事Tapan Misra日前接受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採訪時如此自信的表示。
![]() |
印度年均發射衛星1次以上,力爭將自主衛星定位系統推向商用化,取代美國GPS(印度空間應用中心提供) |
雖然印度自主開發的衛星定位系統「NavIC」只覆蓋印度周邊地區,但是作為取代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PS)的自主定位衛星備受關注。Misra自信地表示「2019年使用行動電話應該就能接收位置資訊」。
空間應用中心是印度負責宇宙開發的印度太空研究組織(ISRO)的下屬部門之一,負責開發雷達等衛星搭載裝置。雖然對NavIC的運用提供支援的人工衛星由印度太空研究組織負責發射,不過空間應用中心將開發接收信號的定位晶片。因此,可以説Misra所透露的開發時間表具有很高的可信度。
中國的北斗定位系統於2011年面向民間開放。如果像Misra所説的那樣,印度在2018年實現NavIC的商用化,可以説「印度將比中國落後7年」。經濟學家認為印度的經濟增長「比中國落後10年」,在宇宙開發方面,中印的差距將有所縮小。
有意思的是Misra稱,NavIC的定位精度與中國的北斗系統一樣,「也是最大2.5米」。此前不少人認為「精度在10~20米之間」,但Misra解釋稱「將和中國一樣,使用2個發送不同頻段信號的接收晶片,將誤差控制在2.5~5.0米之間」。日本力爭投入使用的準天頂衛星定位系統「引路」的精度為6釐米,雖然與日本的定位系統不在同一個水準,但是與其目前使用的精度為10米的GPS相比,精度大幅提升。
![]() |
印度空間應用中心的Misra理事 |
印度決定自主開發定位衛星的一個原因是曾有過無法依賴GPS的慘痛經歷。在1999年與鄰國巴基斯坦爆發的「卡吉爾衝突」中,為獲得位置資訊曾向美國請求利用GPS,但遭到拒絕,切身體會到了自己擁有衛星定位系統的必要性。印度政府2006年批准開發,2013年發射了第1號衛星。目前有7顆衛星位於地球靜止軌道等,預計2018年年初發射第8顆。
製造和測試依賴台灣企業
「為我們開發出了好幾種能向世界展示的系統而驕傲吧。我們還開發了NavIC」,在8月15日的獨立紀念日演説中,印度總理莫迪這樣鼓舞國民。當時正是中印兩軍在邊境對峙的時期,因此演説中隨處可見意識到中國的資訊,還有很多觀點認為,關於宇宙開發的這部分發言也包含了不想輸給中國的熱情。
但事實上,從對Misra的採訪中可以感覺到印度在衛星定位系統開發上的極限。
「我們向台灣企業出錢,委託他們進行製造和測試」,關於上述提到的「2個接收晶片」Misra是這樣説明的。雖然並沒有提及具體企業名,但可以看出,這個能發揚國威的國家項目光憑印度政府和企業的力量還無法完成。
Misra就晶片價格表示:「現在1枚高達10萬盧比(約合人民幣1萬元),無法為智慧手機等標配。需要降到1枚1美元」。從這點來説,可能還離不開擁有先進生産技術的台灣企業的合作。
提出製造業振興政策「印度製造」的莫迪政權在通信領域也在分階段推進成品企業和零部件企業的招商。Misra提到的台灣企業可能早晚也會在印度國內生産定位衛星系統用接收晶片。不過,印度雖然擅長衛星等尖端技術,但並不具備聚集各類製造業的「基礎體力」,今後一段時間內應該會繼續憑藉東拼西湊的自給自足主義追趕中國和世界。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新德里支局 黑沼勇史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